文/周世雄
前些日子,到戶政事務所申請家族的日據時期戶籍資料,赫然驚見外公戶籍上被登記為「螟蛉子」。心頭不禁一震,當下暗忖:外公何時成為昆蟲了?就在困疑之際,突然想起母親曾提及外公是養子的往事,這才使我對「螟蛉子」與養子的連結產生了好奇。
原來早在二千多年前,《詩經‧小雅‧小宛》即曾如此記述:「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大致意思是說,螟蛉生了幼子,蜾蠃會把牠揹回去養育教導,好讓牠們能傳承彰揚祖先的風采。
然而,如此昆蟲界的美談佳話,竟被後代學者證實為「假訊息」。現代的科學探究已證實,蜾蠃是一種蜂科的昆蟲,牠會捕獵螟蛉(又稱青蟲)的幼蟲回巢,作為自己幼蟲孵化後的糧食來源。原本古人眼中的懿行嘉德,瞬間被現代科學翻案為一樁美麗的錯誤!慶幸的是,如此由美善而淪為弱肉強食的流變,不是發生在真人的史料傳載。
從戶籍資料記載得知,我的外公本姓張,是在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出生,約莫三歲時被徐姓人家收養。聽母親轉述,外公曾跟她提及,在他十五六歲時,由於養父罹患精神疾病,常常無故對外公拳腳相向,卻不曾對親生兒子施暴。如今對照螟蛉子的典故,不禁對當時被領養的外公感到疼惜!
後來想想,日據時期的戶籍資料能以頗具文學味的書寫來登載,讓刻板的官樣文件增添不少雅趣。雖說以螟蛉子來稱呼養子是一種訛傳誤用,但想起外公少年時的境況,卻又深覺謄寫在戶籍上的「螟蛉子」,是一種鮮明的印記與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