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中村仁一醫師《大往生》一書的精華語句與精要理念(續)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介紹了《大往生》一書第五章的內容重點,中村醫師談到不妨將一期的人生分成「去程」和「回程」來思考,如此區分的目的在於改變我們的「活法」與「死法」。「去程」可以採取逐漸往上爬的常見思考方式,但「回程」就必須採取逐漸往下走的思考方式。接著我再跟大家介紹一些精要理念。
中村醫師提到一個很有趣、而含意深遠的比喻,就像兔子因為前腳短、後腳長,雖然上坡容易,但是下坡卻很困難。對於生命的「回程」方式,人類需要做意識的變革,就像是將較長的後腳與較短的前腳,前後對換一樣,才會有利於下坡。可惜現實生活往往並非如此,所以明明身體已經老化,卻還要求精神永保年輕,勉強自己老化的身體去配合精神,難怪會發生諸多問題。其實只要配合身體老化的狀況,抱持相對應的精神和態度,就可以活得輕鬆無比。
既然有上坡的「去程」與下坡的「回程」,當然就會有中間的轉折點,也就是「更年期」,男性和女性都一樣,只是女性的時間點很明顯,而男性沒有明顯的訊號指示。
在「回程」的人生裡,免不了要面對「老、病、死」的問題。基本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謹記以下幾點:陪伴著「老」走下去,不要拒絕「老化」,與「病」共存,但別受其束縛,別被「健康」的觀念與迷思耍得團團轉,別胡亂抵抗「死亡」,醫療只能限定使用。人類作為生物之一,一旦過了賞味期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老去的姿態」和「走向死亡的姿態」,原原本本的「呈現、留下、傳達」給後繼的人明白。
中村醫師所言,與我的觀點不謀而合,我的兩首〈生死自在四句偈〉說道:「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以及「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我一再呼籲,千萬不要拖過人生的「賞味期」,不要變成生命的「延畢生」,要保留足夠的精神與體力作為往生之用,要「見好就收」!「死亡」不是「疾病」,尤其是「自然死」,更非「疾病」,而是一期生命的「圓滿結局」,所以我鼓勵大家,不要浪費最後的精神與體力來對抗病魔、拒絕死亡,而是要「與病為友」,迎接「自然死」,再更上一層樓,發願往生佛國淨土。
中村醫師有一段話說得很平淡,而內涵卻是非常深刻,他說道:不能只是因為自己方便,就自私地一味活著,應該察覺多虧有眾多他人的協助,自己才能存活,好好珍惜這個「緣分」。同時如短詩「在今日之前,難體會視力可貴,直到患眼疾」所言般,別以為看得見、聽得到、能咀嚼、能吞嚥、能坐、能站、能走、能挖鼻孔、能擦屁股、能排尿、能排便等,都是理所當然的事,唯有生過病,才能體會健康的可貴,唯有遭遇過歹運、不幸,才能明白平凡生活的可貴。唯有明白平常看似理所當然的種種,其實都是不可思議的事,為此懷抱感恩之心,才是「回程」的基本活法。
以上這段話看起來稀鬆平常,其實說得極為深刻,人老化到了某一階段之後,身心就會退化到有如幼兒乃至嬰兒時期的那種「無能」的狀態,這是大自然的生命旋律,我們必須要充分理解,更要坦然面對與接受。而一個人是否能夠坦然面對與接受「老化」與「自然死」的關鍵,就在於我所一再強調的:要能夠看到「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如果無法看到,或者不想看到,那麼就會一味地對抗病魔、拒絕死亡,最後的結局很可能就是「多重器官衰竭而死」。如果願意看到,也能夠看到,那麼就可以坦然面對及迎接「老化」與「自然死」,願意「見好就收」,最後可以安詳善終、如願往生。
第五章第二節的標題為〈老人家是醫師重要的「生計來源」〉,這可是甘冒大不諱的言論,所以中村醫師說「即使實話都已經來到嘴邊,也要極力嚥下去」,不過他還是忍不住說了大實話。詳細的內容請大家自行參閱,不再此敘述,我僅提其中一段有趣的觀點:其實請冷靜地仔細想想看,電視和冰箱都很難撐上十五年吧?人類卻能撐超過六、七十年以上,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所以「只要上了年紀,會有哪裡不舒服,絕對是正常的情形」,反而是明明上了年紀,卻找不到一處不舒服的地方,這種情形才叫做異常,應該立刻住院接受精密檢查才是。(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