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㉗【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的慧學③

文/星雲大師 |2024.10.13
358觀看次
字級
「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性。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苦的存在是不可否認的真理,而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現在舉世之間,各種學術、經濟、醫藥等不斷精益求精,乃至科學家多少的發明,無非都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希望將痛苦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政治家的口號也都是為了替人民除苦。

但事實上,一般社會上的濟苦助貧,解衣推食,只能方便的解救一時的困苦,不能徹底拔除痛苦的根本;唯有自己有了般若智慧,才能洞燭苦的來處,然後加以「應病與藥」,如此才有力量除苦。也就是說,有了照見五蘊皆空的「無我」智慧,才能究竟離苦得樂,這也是為什麼學佛要「勤修戒定慧」,要不斷「三學增上」的原因了。

今天針對「人間佛教的慧學」,仍然提出四點看法如下:

一、慧的根本──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二、慧的開發──知識巧思,人間慧解

三、慧的應用──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四、慧的圓滿──同體共生,人間慧圓



一、慧的根本──般若緣起,人間慧本

世間上一般的宗教,大多重視信仰或慈悲,唯有佛教重視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認為開發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煩惱,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脫,所以「人間佛教的慧學」第一點提出:「般若緣起」,是為「人間慧本」。

談到般若,人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找到自己,也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就是「般若自性」。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佛陀成道時曾經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凡夫眾生與佛一樣,都具足成佛的性能,可是為什麼佛陀早已證悟成佛,而我們卻還在生死輪迴呢?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發掘出來,就如月亮被烏雲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

現在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在人間生活不僅富貴榮華,更是一種無上的解脫自在。

般若對人生的重要,從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他所講說的內容有偈云:「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從這首偈語可以知道,佛陀四十九年的說法當中,光是講說《般若經》就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可見般若的重要。

《般若經》講的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般若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哲學,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裡,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所以經中說:「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般若甚深微妙,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本來不可說,也不容易說,但為了便於大家了解,我把它分為四個層次,即:眾生所能了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般若。

首先從淺的方面來講,一般眾生的了解,總以為般若就是智慧,但智慧不能代表般若,智慧是一般的知識,「知」識生「病」會成為愚「痴」,以致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般若不能說是知識,也不能說是智慧。

般若是我們永恆的生命,是不死的真如,但事實很難說得明白,勉強舉譬來講,例如我們用眼睛看外境,是山是水、是花是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把萬物看對了,看正確了,就如照相機,把光圈、焦距調正,照出來的相片沒有走樣、沒有偏差,只要我們對世間的看法正確,這就是凡夫眾生的般若,也就是「正見」。

正見就是離諸顛倒邪見的正觀,是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因果的智慧,是透過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佛教的教理來觀察宇宙萬象而獲得的正確見解。就廣義來講,凡是佛教所認可的道理,都屬於正見,例如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正見無常苦空、正見佛道永恆,這都是正見。

一個人的思想觀念,往往可以影響其一生;學佛修行就是要修正過去不好的習性,改往修來,所以正確的觀念、見解,十分重要。有的人學佛,受到一些委屈,遭遇一些困難,就退失道心,半途而廢,甚至對佛教諸多怨言,責怪佛菩薩沒有好好庇佑他,這就是沒有正見。所謂正見,就是對於自己所信仰的真理,不論遭遇任何疑難,都不動搖信念,反而更加堅定信心,把持立場,為護衛公益、宣揚真理而奮勵不懼。

也就是說,我們要明了世間有善有惡、有業有報、有前生有後世、有聖人有凡夫的道理;有善惡、聖凡、三世、業報的觀念,才知道攝護三業,行善止惡,而能免墮三途輪迴。

比凡夫高一點的聲聞、緣覺、羅漢等聖者,他們對宇宙人生的體會,對世間萬有的看法又更高超一些。他們看世間一切都是「緣起」而有,也就是認識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也是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思想的最大特性。緣起說明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之下,才能現起和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復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