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育方法,看起來平淡,但是都很實用,如果能依教奉行,就能契入佛陀本懷,證悟諸聖賢人的解脫法門。圖/尤俠
文/星雲大師
時間:1984年7月3日
地點:台北社教館
《玉耶女經》中,佛陀提到一個女人必須具備五種美德:
1.做一位母婦:用母親疼惜兒女的心去愛先生,事事體貼他。
2.做一位妹婦: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樣的態度,來恭敬先生,相禮相讓。
3.做一位臣婦:以臣子對待國王的敬慎心情對待丈夫,不與他爭高爭低。
4.做一位婢婦:如侍女婢女尊敬主人一樣來服侍先生,維護他的尊嚴。
5.做一位夫婦:彼此相親相愛,患難與共,禍福相倚。
經典記載:有一隻共命鳥,一個頭善,一個頭惡。惡的頭睡覺了,善的頭看到好吃的食物,就自個兒獨享;等到惡的頭一覺醒來,覺得肚子飽飽的,很不高興,怨聲抗議:「你剛才趁我睡覺時吃了什麼東西?為什麼不等我醒來再吃?」
兩個頭為此吵起架來。過了幾天,惡的頭逮到一個機會,趁善的頭睡著了,心想:「哼!我今天總算可以報復,我要把毒草吃下去讓你難過。」
一會兒,善的頭醒過來,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覺哀哀呻吟,惡的頭見狀,幸災樂禍的說:「你今天知道受苦了吧!」
話剛說完,惡的頭立覺劇毒攻心,忍不住跟著善的頭掙扎哀號,不久,兩個頭都中毒而死。
佛經裡,常把夫妻比喻是「共命鳥」。這種鳥,一個身體兩個頭,由於兩個頭共處一身,必須彼此協調,相親相愛。共命鳥有合得來,也有合不來的。合得來的共命鳥,能相安無事;不合的共命鳥共處一個身體,你爭我奪,麻煩就大了。
夫妻就像共命鳥,要相愛相親,像兩匹馬同拉一部車一樣,步調齊一不亂,才能維持久遠。
夫妻,就像共命鳥,應該相親相愛、相互扶助,不要互相勾心鬥角,彼此心中痛苦。愛,才能贏得愛;恨,只能增加恨,佛教的因果關係就是如此。《六祖壇經》說:「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毒害化為畜生;慈悲化為菩薩。」想得升天善果,就要培植善因;夫妻要恩愛美滿,也必須相惜相讓,行善培福。
四、佛陀如何說朋友法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佛經裡有這樣的例子,佛陀帶著阿難尊者一行人,經過賣魚的魚市,魚的腥味薰得大家全身腥臭難聞。佛陀開示弟子:「我們和壞的朋友在一起,壞的習氣就像魚腥一樣,會沾汙我們的身心。」
又有一次,佛陀領著阿難尊者及幾位弟子經過一處花店,大家身上都沾滿花香。佛陀又應機開示:「阿難,你們和好的朋友交往,好的習氣就像這花香一樣,會清淨我們的身心。」
佛陀曾告示弟子,朋友的品格有四種:
1.有友如華:有些人交朋友,在你擁有功名利祿得意的時候,他捧你如貴人,把你當花一樣,插在頭上,帶在身邊,四處招搖炫耀;一旦你失意落魄時,猶如花萎謝了,他就把你棄置一旁,渾然不曾相識。這種朋友不宜深交。
2.有友如秤:秤,如果重,它就垂下;如果輕,它就翹起。有一種朋友也是這樣:你有功名富貴,他就向你求功、諂媚,跟你低頭讒言,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等到你不如往昔威風,他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態度大變。這種朋友實在要不得。
3.有友如山:好像金山一樣,鳥棲息在金山上也會映得全身發光;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寶山,跟他在一起,大德高義,日沾月沐,會讓我們受益良多。
4.有友如地:有的朋友能替我們擔當一切,猶如大地普載萬物,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內涵。
對於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交往;對於如花如秤的朋友要默然避開。佛陀也告訴我們:朋友之間應以四攝法相處。什麼是四攝法呢?就是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互相施助,或財物上幫助,或精神上扶持;彼此相處,常說鼓勵、讚歎的柔軟話語;凡事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感受,不致隔靴搔癢,觸不著問題的癥結;既是朋友,應該彼此不存私心,相處時能祥和無爭,互相信賴。
朋友之間如果有隔閡誤解,如何消除距離,才能促進良好的關係?我以佛陀的開示,仿無際大師,開了一帖「朋友十劑」的藥:
1.好心一片:以正直、關愛、提攜的心和朋友交往。
2.愛語三句:朋友見面,至少要有幾句好話,例如:「你現在看起來好年輕哦!」「你好有福報哦!」「你真好命呀!」
3.忍耐一時: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這個意思。
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對待朋友,如菩薩的慈愍眾生,則無事不能忍,無事不能容。
5.布施五錢:對於錢財,要有「分一半也無妨」的氣慨。
6.信用始終:比方「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已經承諾的事,要盡力履行,切莫虎頭蛇尾。
7.感謝萬分:受朋友施助,無論身行、口說、意念,都應該至誠的謝忱。
8.體諒一點:體諒可以潤滑彼此間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昇華友誼的境界,美化兩者的交情。
10.方便不拘多少:為人處事,雖然要有原則,有時候不妨略作變通,開方便法門對待。
對於朋友的相處,這十個方法到處都能行得通。另外,朋友怎樣相處?依照佛陀指示,我再擬四句話,即:
1.你大我小。
2.你對我錯。
3.你好我壞。
4.你有我無。
佛陀這許多教育的方法,看起來很平淡,但是都很實用。因為佛陀的說法是累劫千生的覺悟,並不是華麗空泛的理論,如果能依教奉行,就能契入佛陀本懷,證悟諸聖賢人的解脫法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