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主計總處昨天發布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82%,是今年2月以來,近8個月最低,降至通膨警戒線之下。主計總處表示,若接下來天候穩定,當前整體國內物價情勢持穩,未來通膨率落在2%以下將是常態。但國內物價後續仍要注意服務類漲勢,其中尤其房租、外食2項漲幅,都仍在2.5%至3%,漲勢雖未大幅攀升,但何時收斂仍待觀察。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表示,9月通膨率明顯回降,有3大主因。首先去年同月受海葵颱風影響災損嚴重,使基期較高,收斂水果類漲幅;第2是國內蔬菜復耕。這兩項合計就使9月CPI總指數較8月下降0.45個百分點,再加上第3,同樣容易受到短期波動的油料費也呈下跌,使9月通膨率再現1字頭。
主計總處統計,水果、食用油及外食費等食物類價格仍上漲,加上房租及掛號費續漲,電費、娛樂服務,與停車費、汽車保養及修理等交通娛樂費都是調漲;不過蔬菜、蛋類及油料費下跌,抵銷部分漲幅。
若扣除蔬菜水果,漲1.59%,再剔除能源後之總指數(即核心CPI),漲1.79%,核心CPI已連6月都在1%左右,顯示商品類價格漲勢平穩。至於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關注之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9月續呈年減0.01%,且已連6月內都在1%以內。
中東局勢 影響未來物價關鍵
至於10月CPI漲勢如何?曹志弘說,去年10月小犬颱風農產災損嚴重,達5.4億元,而今年山陀兒颱風截至10月9日則接近3.8億元,雖然近來民眾因颱風而對物價上漲感受深刻,但若根據災損研判,10月通膨率應與9月差不多。不過該注意的是,隨著中東情勢緊張,油料費可能走高,這將是影響未來物價的變數。
主計總處統計,9月進口物價若剔除匯率變動,以美元計價跌1.98%,主因礦產品、植物產品、化學或有關工業產品價格下跌所致,不過基本金屬及其製品,與機器、電機及電視影像等設備及其零件價格上漲,抵銷部分跌幅。
代表廠商生產成本的生產者物價指數9月年減0.33%,主因主因石油及煤製品、食品及飼品、電子零組件等價格下跌所致,不過農產品、電力設備及配備、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等價格上漲,加上4月起電價調漲,抵銷部分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