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地方創生 進入多形式合縱連橫

文/黃柏鈞(臺灣藍鵲茶創辦人) |2024.10.01
390觀看次
字級

文/黃柏鈞(臺灣藍鵲茶創辦人)

地方創生,是政治經濟的一連串角力,更是地方上的文化資本競爭。地方的品牌實踐,事實上是 「鬥爭再鬥爭」的象徵產物;使用兩次的象徵鬥爭是有原因的,一是新舊之爭,二是同期的同質性競爭。

近年來,政府當局以「地方」和「青年」為核心關鍵詞,透過多項計畫活化地域經濟,將「地方」賦權創生,傳統地方文化或產業,包裝為新的文本敘事,讓內容成為更具年輕意象的商品。

諸如新穎的設計、年輕人傳承、新生活型態的研發,抑或強調創新經營,再透過各種媒體策展、市集活動、政策措施以獲得資本。

此一新興勢力,與原本在地方既得利益的老舊商行,自然形成一連串資源擷取的鬥爭態勢。而這樣的競爭,老舊商行無論是因跟不上現代商業模式而凋零,或是歲月流轉營運不符合成本被淘汰,大都在商業市場不得不讓出一部分地盤,地方生態格局因此發生變化。

如果說第一輪鬥爭帶有政策性因素,是在政治和資本雙重作用力下硬生生撕裂原有舊勢力格局,強力催生出新的地方生態。那麼第二輪鬥爭,則是一眾政策孵化出的地方社創新生兒,還來不及從第一輪鬥爭的勝利中品嘗喜悅,就發現自己已被拋入一個陌生殘酷的市場環境,必須立刻迎接另一場有限資源的爭奪廝殺,在多重圍剿下檢驗各自的生存能力。

「同期」、「同質性競爭」,是這第二輪競爭的兩個特點。「同期」是指眾多創生團隊的誕生,絕大部分是源自政策資源催生,故而呈現為同一時期各地百花齊放的態勢。而「同質性競爭」則是地方創生的另一獨特鮮明的特徵。

幾乎所有的地方創生產品策略,都著重台灣論點之文化論述,藉以透過象徵資本的轉換拉高價格,而非商品市場重視產品質量的邏輯。也就是說,儘管各地的創生產品在其產品屬性上千差萬別,但實際上它們真正交付客戶或進入市場競爭的方式,都是以「台灣價值」為核心的在地文化資本。

也因此各地創生產品秉持相同價值理念在一個狹小市場裡「相愛相殺」,廝殺爭奪著同一客群。中部的藍染禮品團隊跟東部的書店衍伸商品競爭,南部主推小米的團隊與北部的地瓜禮品競爭。大家爭奪的對象,是企業的ESG部門、商品通路市場、中央地方政府的禮品選擇,因各地的不同產品都輸出類同的台灣價值,於是形成處處都須爭取的局面;戰場甚至延伸至大大小小的公私部門獎金、補助等。

然而有趣的是,創生一詞,正因與「地方」二字結合,在上述雙重象徵鬥爭的演進過程中,呈現出多元混雜的張力和衝力,也因此衍生出微妙豐富的操演性。年輕的創生團隊進入到原有的地方勢力生態中,會很快發現誰有地方的發言權,誰就能進行象徵資本的轉換,有如土壤裡新小稚嫩生命悄然長出根系,新的價值與在地資本的結合,誕生全新的可能性。

台灣年輕的地方創生團隊也正是在這樣激烈的「鬥爭再鬥爭」拚殺中飛速成長。因此,台灣在地方創生的脈絡,接下來將會看到各種形式的合縱連橫,這是因原本權力改變應聲而起的集團化現象,包含非正式聯盟的集結、地方整合而成的集團,或是單純因相同理念而形成的跨域合作團隊。

這些因反身性積累的結構性條件而成型的新脈絡,不僅對應著原本社會結構的退縮,也因為新結構的再建構,形成了台灣地方文化的生產場域。因此,我們看到一波一波的年輕人繼續投入創生的賽道,進入「鬥爭再鬥爭」的象徵脈絡,在地方中競爭,在創生中爭奪發言權。如今我們正處於台灣地方創生蓬勃發展的開端,但不得不自我警醒,未來能否脫離同情販賣,將商品走入大市場,甚至走向國際,是每個團隊能否存活的關鍵課題。但無論如何,今⽇能形成某種「新經濟」的衝擊,帶來競爭性壟斷市場格局的變化,結合文化資本再生產,將彌足珍貴的「地方性」和「台灣價值」注入現有社經政治肌理甚至基因中,是值得每個社創人期待並為之努力的美好遠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