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慮恬
記得十多年前,我由葷轉素。一日,與先生去新竹,接近午餐時分,他提議:「我繼續往前開,你若看到路旁有合意的餐廳,我就停車。」說著先生便放慢了速度,但車行了長長一段路,我都沒看到素食餐廳。
這時間點太陽正大,先生有點不耐了,說道:「吃鍋邊素,不好嗎?你看,根本不好找!」我實在委屈,心裡責怪先生:「欸,怎麼不想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扣掉外出日子,煮飯這件事,一年之間,少說我也得做上至少六百五十回。偶爾外出,卻換不到一次情願的回饋,這太不合理了!」
過了數日後,我冷靜下來反思:蔬食是我個人的選擇,縱使是親如伴侶,也應該彼此尊重,不應過度期待,而成為他人負擔。又想想:「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當心裡這樣想的時候,委屈不見了。況且,我決定吃素,先生也只是提出「營養均衡」這觀點。在家時,我煮什麼他就吃什麼,我理應感謝他才對,怎麼還計較呢?
觀念轉變,行動也就不同了。之後,如果要外出,我就先自備好食物,搭配一點堅果、水果;如果幸運找到合宜餐廳,就當做是點心。當我設身處地這樣做時,得到的回饋是,先生從原本的「順路找」,轉變為「繞點路,特地前往。」始料未及的是,我的小改變得到先生的「心甘情願」。
又一次,陪同先生與一群朋友小聚。主人住山腳下,擅長廚藝,見到老朋友,得意地從廚房端出一道自稱是「稀世佳餚」的菜,說道:「 保證你們沒吃過,這可是餐館老闆娘特地為我收集來的,大家快嘗嘗,猜猜是什麼?」
我望著那圓盤,白白的煙霧從玻璃蓋冒了出來。朋友盛了一小碗,推向桌子中央,問:「是什麼?」 大夥兒搖頭,表示看不出來。主人公布答案:「這是豬眼睛周圍的肉。非常軟Q,趁熱大家快試試。」我看著先生,他不敢動筷;我再望向斜坐這位熱情朋友,微醺又紅通的臉上,掛著瞇瞇的雙眼,彷佛戴了副豬面具。
回程路上,我笑著問先生:「你沒吃喔?!」
「喔~看著就怕!」 先生俏皮回應。
回顧起自己十多年來蔬食路,能得到先生循序漸進的隨喜、伴行,也是幸福事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