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兒人數逐年上升,許多家長花錢讓孩子接受過敏原檢測,但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長黃璟隆表示,家長面對檢測報告時,必須謹慎解讀,並與兒科醫師討論,不可貿然執行飲食控制。
黃璟隆表示,家長平常多關注孩子飲食及行為,可能比過敏原檢測還來得重要,例如,孩子打了枕頭仗,出現打噴嚏、氣喘,這可能就是塵蟎或黴菌過敏。再者,孩子食用某些食物後,出現蕁麻疹、眼睛或嘴角腫脹等症狀,或是腹痛、狂吐,就應詳加記錄。
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副祕書長蘇冠文建議,家長應幫孩子整理食物過敏筆記,幾個月就可大致掌握孩子過敏原,此時,再考慮是否做過敏原檢測。
在非典型食物過敏方面,黃璟隆表示,手搖飲暗藏危機,部分飲品添加鮮奶、芝麻、堅果等,可能引發腹痛、嘔吐,許多小吃特產也常添加雞蛋,這會讓過敏兒身陷危機。建議政府應要求手搖飲店家清楚標示及加註警語。
對此,衛福部食藥署指出,現階段鼓勵業者自願標示過敏原警語,另研議專家意見,蒐集國際規範及各界意見,如有必要,就會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