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經過長達七個多月之推薦、提名、入圍、評審,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昨日公布得獎人:攝影師李屏賓、建築師李祖原、作曲家李泰祥、作家施叔青、表演藝術家劉若瑀、畫家劉國松。國藝會將於九月間舉辦贈獎典禮,贈予每位得獎者獎金六十萬元及由楊英風設計的獎座乙座。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事長黃明川表示,獲提名的藝術家的表現,必須是卓越、持續的,且藝術性更重要,才可獲得評審員的肯定。原本國藝文藝獎分攝影、建築、作曲、文學、表演藝術、繪畫、舞蹈七項,但今年舞蹈被提名者未獲評審委員青睞,因而舞蹈獨缺。至於六位得獎者為台灣當代之傑出文藝工作者,均以生命力量堅持持續藝術創作,並積極創造獨特且具時代性的美學風格。
黃明川表示,從今年開始,除了各類提名及評審委員外,另聘七至九名委員組成決審團,負責決審,使評審機制更趨嚴謹。
攝影師李屏賓的得獎理由,是因其攝影具有獨特的人文思惟與視野觀照,攝影專業豐潤了電影的影像風格,迅速成為國際影壇的注目焦點,李屏賓曾與日本、中國、香港、越南、美國等國導演合作,完成精采作品,他的專業表現深獲肯定。建築師李祖原則是因為作品表達中華文化的哲學思考,展現獨特的美學造詣,並深刻反映台灣建築發展的時代背景,對推動台灣建築文化發展有所貢獻,對當前建築環境亦深富啟發性,所以得到獎項。
作曲家李泰祥持續創作三十餘年,不斷自我挑戰,評審委員認為其創作層面寬廣,除古典音樂外,亦包含校園民歌、流行歌曲、民謠改編、原住民歌謠、電影配樂等等,提升了流行音樂的內涵及生命力;作品又能融合不同的民族風格,蘊涵多元化的特色。創作小說二十餘部的知名作家施叔青,另有戲劇評論、作家訪談錄、散文集多本,成績豐碩,得獎理由是:作品內容、形式具開創性、藝術性,具有社會關懷及人文視野。
表演藝術家劉若瑀將西方果托夫斯基身體訓練結合東方傳統武術、擊鼓、太極導引等元素,探索出以靜坐、苦行為表演質地之「當代肢體訓練法」,在專業領域上具開創性。她並創立「優表演藝術劇團」,以道藝合一、東西交融之理念,長期向下紮根,傳承表演藝術。而晝家劉國松對現代水墨畫的努力創作和貢獻,成績卓越,是台灣美術界重要藝術家,其抽象水墨畫風別具一格,展現不斷創新的努力與毅力。
為擴大「國家文藝獎」的影響力,國藝會將與交大合作校園推廣計畫,舉辦「浩然講座」系列演講、座談與工作坊活動,並與公共電視台合作拍攝得獎者之紀錄片「文化容顏音像紀」,拍攝完成後出版DVD,影片也將於公共電視台播出,使社會大眾更加貼近得獎者的藝術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