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嘉禾新村:傳續眷村精神

文/丹青 |2024.09.11
637觀看次
字級
原為日軍俱樂部的日式聚場。圖/丹青
軍眷時期家庭浴室展示。圖/丹青
軍眷時期家庭用品。圖/丹青

文/丹青

台北市保留原部分建築或場域的眷村,有信義區已成型的四四南村、分期重建中的北投中心新村,以及二○二二年落成的嘉禾新村。由於嘉禾新村位於公館水源道路旁的永春街一三一巷、三軍總醫院門診部後面,許多台北市民甚至不知道,公館商圈的巷弄內曾藏著一大片眷舍呢!

一七四○年開始,這地方就有漢人開墾,靠著瑠公圳的支流灌溉田地。日本據台後,曾在一九三二年從今中正橋(前川端橋)到公館水岸邊,規畫一個面積廣大的「八號公園」。但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公園部分用地改為軍事用途,這裡變成了「日軍砲兵聯隊」基地,建有數棟營房、招待所、馬廄、鴿舍等。

光復後,政府接收此基地,改為「台灣省訓團」。一九四九年省訓團搬離,由遷台的國防醫學院於該地附近復校,聯勤通訊兵亦於鄰近民地及軍方公有地設立「聯勤通訊器材修理廠」;後因一九五四年羅斯福路拓寬,大量軍民開始逐步遷入此區域。

一九五五到一九六○年初,聯勤修理廠喬遷,旋即又有陸軍供應部軍法組進駐此地辦公。一九五六年起,國防部將聯勤修理廠原營房改為一般眷舍,軍法組遷離後,建物被改為高級將官宿舍(如張載宇將軍宅)。因此處眷村改制前曾為聯勤系統「嘉禾演習」指揮所,故國防部命名為「嘉禾新村」。

其後,國防醫學院部分職工宿舍亦陸續遷入。此時,嘉禾新村已成龐大眷村,將官宿舍自然較大,一般眷舍則依眷戶軍階大小給予土地,由眷戶自行建造,是屬於「公地自建」的眷村。據台北市政府之口述歷史及調查資料,嘉禾新村最多曾有近一百五十戶眷戶,其中軍級住戶亦曾高達十位,可謂「冠蓋雲集」。

由於一般眷戶常因人口增加,不斷擴占公地增蓋違建房舍,不規則、沒計畫的擴建,使得眷村空間十分複雜。隨著時代變遷,加上房舍老化,國防部開始興建大廈型新眷舍。

二○○四年,因都市計畫變更,此區域連同村外的永春街一帶被規畫為防災公園,嘉禾新村面臨拆遷,眷戶也逐漸遷離到萬華新建的軍眷大樓。二○一四年,部分文資團體發起將嘉禾眷村申列為文化景觀的運動。隔年,台北市文化局經文資會勘,將部分建築及防空洞等列為歷史建築,並圈地整修、重建部分舊宅,打造濃縮版的嘉禾新村,期能以展覽、研習、教育等活動,呈現並延續傳統眷村的歷史。

經過規畫,原地改建的嘉禾新村已於二○二二年完工。除了固定開放的場館,如改為嘉禾故事館及親子館的原張載宇將軍故居,用以展示眷村歷史故事及用品之外,其他如供藝術家進駐的創生工作站、以前為日軍俱樂部的「日式聚場」、防空洞、時光屋等建築,也會不時舉辦活動供民眾參觀,同時還有眷影廣場、樹蔭廣場、將軍巷、戶外劇場、陽光草坪、小院牆等公共休閒活動場所。

嘉禾新村可謂台北市規模最完整的眷村,具有休閒、活動、教育之功能,市民可多加利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