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佛光會的法師們,還有台北的朋友,對我的照料真是無微不至,他們都希望我能夠儘快儘多地瞭解台灣。這帶給我的絕不僅僅是感動那麼簡單。
我想,我是能夠體會他們的心意的。很早以前,我就發願來台灣,朋友們等了我太久太久。但是,機緣總是不夠,我也一直沒有能夠成行。或許,所有的延遲都是為了讓我能夠在中華民族特殊的日子裡參加首航吧?
不過,我同時也清楚地知道,這樣的一份深情並不完全是對我個人的。海峽兩岸的人民畢竟被人為地阻隔了太久。台灣人民到大陸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而反之不然,大陸人民來台灣卻很不容易。台灣師友們對我的熱情表明,台灣是多麼迫切地渴望著被瞭解,尤其是被自己的同胞所理解。
到台北的當天,我就在師友們的引導和陪伴下出遊了。只有身臨台北,才能夠切身感覺到什麼叫同文同種,什麼叫相知已久。這裡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自然。這裡就是鄰院,這裡就是家。
當然,兩岸終究是隔海相望了許久,我來到這裡,不能沒有特殊的感受。說實在話,倘若從城市硬體的現代化程度來看,台北也許已經被近年來飛速發展的大陸大都市,比如我生活的上海以及經常要去的北京,超越了。即便是舉世聞名的一○一大樓,也並不那麼高不可攀,而且不用多久,恐怕也就保不住中華最高樓的威名了。那些世界名牌的品牌店就更不用說了,至少就規模而言,就不及上海的同行了。
可是,我關注的卻不是這些,因為,台北讓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硬體。
一到松山機場,我就感覺到環境設施的實用便利,管理服務的人性化,員工的敬業與專業。我的第一站和居住地是佛光山的台北道場。從進門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受到一種真正的人間氣息,一種到家的觸動。台北道場在一幢貌不驚人的半新大樓裡,占了十幾個樓層。開闊、整潔、有序,裝修淡雅而不奢華,這就是世間遊子棲息身心的家。誰都可以來這裡喝一杯茶,吃一碗粥。誰都可以來這裡安靜地讀書,誰都可以來這裡愉快地活動。這裡的氛圍是如此親和圓融,從不相識的人,一來到這裡就成為了家庭的一員,共用著一切。
我並不僅僅從佛教機構的角度觀察佛光山台北道場,我更願意將它看成是一個NGO(非政府組織)。今天,特別是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大陸,我們日益認識到,政府不能等於社會,政府也不可能包辦社會的所有事務,如何建設、養育非政府組織,正是一個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我確信,佛光模式將足供我們借鑒和參考。
初安民先生請我到一家五星級酒店用餐。這家酒店的裝修和硬體設施,放在上海是很普通的,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但是,那裡發生的小小的一幕卻讓我感受頗深。服務生大概是個新手,在為初先生倒飲料的時候,不慎灑出杯外些許。他輕聲道歉,很快取來一張餐巾紙,輕輕地將杯外的水跡捺幹,絲毫都不影響我們之間的談話。這是一種恰如其分的服務,是一種境界和水準,就很值得大陸的服務業學習。
今晚,我坐了兩次台北的計程車。車輛內外整潔,這且不去說。讓我很佩服的是,兩位司機的第一句話都如出一轍地彬彬有禮:「請問到哪裡?」請別小看了這一個「請」字,這就是台北文明程度的最直接的反映。我真希望,大陸的計程車司機也都能夠以這樣的方式開始為乘客服務,和乘客交流。
我用了台灣流行的「軟體」,而沒有用大陸通行的「軟件」。這麼做,我是有考慮的。因為這裡牽涉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組概念,即「體」和「用」。究竟什麼是「體」?曾幾何時,我們誤以為買幾艘先進的軍艦,或者建造幾座高樓,修築幾條鐵路,國家就可以有「體」了,就足以強大了。歷史證明,這樣的認知是粗淺的,甚至是可笑的。
真正的「體」應該是一種融入生活的文明。有了這樣的「體」,一個城市才會誘人,一個社會才會健全,一個國家才會強大,一個民族才會興盛。我想,在如何建設好「軟體」這個方面,兩岸的中國人應該更好的交流,相互學習,共同努力。就此而論,起碼在現在,台北很值得我們關注。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