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昨出席陽明交通大學「AI與人文的取捨:台灣高教的未來與挑戰」論壇時透露,教育部預計自113學年第2學期起推動「跨領域學士學位」,將有幾所指標型大學試辦,學生可在大學期間於4個領域各修18個學分,未來畢業證書上會以「跨領域學士」畢業。
與雙主修不同 較像「4輔系」
「AI與人文的取捨」論壇由陽交大校長林奇宏帶領討論,第一階段談「AI時代下大學人才培育」。葉丙成說,以前強調「學以致用」,但現在應改為「用以致學」,在課堂上創造挑戰,讓學生先上戰場,當他們發現很多都不會時,就會更認真且主動去學習。
未來教育部將推動「跨領域學士學位」,葉丙成表示,第一波會邀請陽明交大、政大、師大、成大、中央等指標型大學加入計畫。接下來教育部會成立專案辦公室處理相關事務,如學位牽涉到很多校內法規、制度的改變,就能透過辦公室告訴提供學校相關資訊,讓大家比較敢放寬心去做。
跟雙主修、輔系制度相比,葉丙成指出,跨領域學士學位會比較像是「4個輔系」的概念,4個領域各修18個學分,並在畢業證書上註明。他說,訂出4個是擔心跨領域太多擔心像沾醬油、太少就會像輔系,但也會讓學校有空間調整。學生進入科系後,可選擇原系或跨領域學士畢業,就不會影響科系員額。
葉丙成表示,這個學制還要透過各校教務會議、行政會議討論,如果113學年第一學期順利通過,希望能在學期中公布,並預期第2學期會有幾家指標型大學開始推動。
中研院士梁賡義則提醒,AI作為輔助工具,並非毫無缺點。人格薰陶、獨立思考、價值判斷、人文關懷很重要,好奇心要從小扎根,跨領域是創新必要的方向。
跟上時代 培養自主學習
論壇中也提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葉丙成指出,根據英國牛津大學2013年的研究,現有職業有47%以上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所有國家在教育上著重的能力都一樣,也就是培養下一代年輕人自主學習的能力,無論什麼興起、什麼當紅,都可以讓自己的學習跟上時代。
陽明交大教務長陳永昇分享,學校已推學期「16+2」周,有些老師擔心16周教不完,但在快速變化的世界,新知識不斷出來,與其花18周教學生很快就會過時的知識,倒不如在學校的這段時間給學生基本知識,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能力。
陽交大電子所博士班4年級學生賴林鴻表示,他除了是學生,也是IC設計課程的助教,他發現學生很會善用AI工具,過去程式都是自己寫,現在學生會自己打一行,讓AI打剩下100行。他也觀察,善用AI工具的學生往往更能掌握跨領域知識,創造更豐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