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人間】未來的過去與現在

文/羽勻 |2024.09.03
1463觀看次
字級

文/羽勻

「族語是回家的路,我僅有的詞彙卻是外婆的名字……每一次的通話彷彿將我與部落的距離拉得更遠,直到我被都市吞沒。」這是藝術家巫嘉恩以〈路途.樹根〉為題的寫作,在「原住民未來之路」展覽入口首先破題。

展覽命題中的「未來」,似乎引出某種時間模型。有些藝術家關注的「未來」,是從「過去」發想的「現在」。這不禁令我聯想到藝術史學家史密斯(Terry Smith)曾提及的「當代」,是與時間存在的多樣性相關,包括活生生的過去、最近的過去、遙遠的過去,正如正在經歷的馬上。

藝術家黃榆惠在此展覽中,從原住民與清兵的抗爭史實出發,結合「黃藤」這個與部落生活相關的植物,取其荊棘特質,從植物原本作為野菜之用發想至作為抗爭武器的可能。依此延續,在她〈戰與骨〉的雕塑中,外觀如鑄造的堅硬金屬上長出尖刺,象徵驍勇的「戰士」,同時它的「骨子」裡是部落裡被保護者的質地(例如使用植物作為菜餚的婦人)。

「對於沒有文字系統、也缺乏『藝術』這個名詞的原住民文化而言,所謂的『原住民藝術』的定位及衍生概念,基本上是隨著台灣整體文化時代、社會環境的轉變脈絡當中逐漸發展。」這是萬煜瑤二○一○年在〈原住民藝術發展及場域分析〉中談及原住民藝術的論述路徑時所言。依此再次觀看〈戰與骨〉時,黃藤像被賦予了原住民身分,試圖在正典歷史中尋找自己的定位,正如藝術家意欲在她從部落離開轉到都會生活的當下,補寫一段「黃藤不被當作武器、黃藤消失」的抗爭史,而如果族語也是她回家的路的話,黃藤就好像她的語言符號,循著這個符號回看她自己來時的路以及部落的脈絡。

〈戰與骨〉被放在玻璃櫃中展示,觀看時必須微蹲,不免令我對照到兒時歷史課本上印刷著過去被拍攝的原住民,與如今眼前觀看的視角已不同。在此欠身而行的「正在經歷的馬上」是藝術家在她「不久的過去」思考鋪陳的「部落的過去」。這是否是藝術家對「未來的想像」?是守望者與被守望者的合體?抑或是在與都會生活和傳統部落間持續的自我探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