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93】海內克 創辦對話社企 開啟感官、同理之旅

文/楊慧莉  |2024.08.31
491觀看次
字級
參訪者在《黑暗中對話》體驗館,藉著一根白手杖、感官和嚮導,探索看不見的世界。圖/Dialogue SE
《無聲對話工作坊》讓參與者戴上耳罩模擬失聰者的處境。圖/Dialogue SE
《與時間對話》讓參與者學習從全新的角度看待老化,並與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來個有深度的角色互換。圖/Dialogue SE

文/楊慧莉

每天,我們睜開眼過生活,可曾想過視障者是如何安度他們的每一天?德國社會企業家海內克三十多年前因緣際會推出《黑暗中對話》體驗活動,讓造訪者感同身受視障者的世界。而今,此活動不僅已在全球各地開展,也衍生出其他類似活動,藉此擴大參與者的感官知覺,並走進他人的世界……

黑暗對話
體驗視障者生活


如果你今生尚未有機會挑戰自己在黑暗中閉眼生活一小時以上,《黑暗中對話》體驗館正適合你。它可以讓你在全黑中享受一場用嗅覺、觸覺、聽覺和味覺感受地點的探索之旅。藉著一根白手杖、你的感官和嚮導,就能探索看不見的世界,並學習如何在黑暗中藉由角色互換獲得另類「觀看」。

這個活動已在全球許多國家推廣,台灣也已在二○一一年取得授權,發展出本土的課程及活動。幾年前,當活動來到阿拉伯世界視障人口比例甚高的埃及時,體驗者暨記者尤斯妮(Omneya Yousry)表示,這是一個可讓服務人員和體驗者增強溝通技能和信任的活動,同時也鼓勵體驗者離開他們的舒適圈。

一場邂逅改變人生

《黑暗中對話》的概念和活動由安德烈亞斯‧海內克(Andreas Heinecke, 1955-)於一九八八年在德國創建。海內克在修完哲學課程後到廣播電台當記者,一個機緣下被指示去訓練一名年輕記者,沒想到就此改變他的生命。

這位記者因一場悲劇意外而失明。一開始,海內克不知道要給年輕人什麼差事,因為他過去沒有跟盲人共事的經驗。但漸漸的,他開始了解失明者其實擁有一些他過去不曾想過的潛力,即便整個大環境仍充斥著對眼盲的偏見,也間接導致全盲者或視力受損民眾無法平等受教和就業。

於是,海內克對某些失能和情況的態度開始改變。他明白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發生的重要改變,也對一個看不見的世界產生新的視角,最重要的是,他不再以服務的角度看待「失明者」,而是覺得應打破眼盲者和眼明人之間的藩籬。自此,他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致力於透過最直接的人類經驗找尋各種方式填補人際間的各種鴻溝。

體驗中的化學變化

海內克決定關掉電燈、把房間弄黑,並邀請眼盲者和眼明者相遇於角色互換的情況下。他開始實驗,並在一九八九年揭開第一間《黑暗中對話》體驗館的序幕,且搖身一變成為社會企業家。他的創新想法也穩定發展,延伸出一九九三年的《黑暗中晚餐》、一九九四年的《黑暗中商業工作坊》等新形態。

記者尤斯妮分享體驗感受。進入展館時,她發現所有參訪者都由視力受損或全盲的嚮導引領穿過漆黑的空間。這提供她一個機會,用視力之外的其他感官探索周遭環境:日常生活突然變得有些刺激;透過角色互換,明眼人變成瞎子,瞎子在帶領人中彷彿看得見。更讓她驚訝的是,置身黑暗中一開始很害怕,但半小時後心念上已習慣倚賴某個跟自己一樣也看不見的人,「他不僅是我的嚮導,也是我的保護者。」那人對她說,「我在你身旁,別害怕,跟著我就是了!」在那一刻,她明白,嚮導並沒完全失能,只是堅持自己也有處於日常生活環境的權利。同時,她也驚訝於自己以前多倚賴自己的視力,因而忽略其他感官。

黑暗體驗發揮影響

埃及體驗活動的行銷經理阿斯拉芙(Menna Ashraf)則表示,「對我而言,《黑暗中對話》是每個致力於人類發展者的夢想,它展現了一種強烈的商業模式所可以改變的情勢,從同情變成同理。當你置身於與身障者相似的情境,就有機會理解他們的處境,不管你把它當作是一種挑戰或正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今天,《黑暗中對話》是一個國際交流活動,已有好幾百萬人體驗過,數千全盲、半盲嚮導或協助者透過展館和工作坊獲得就業。作為一個享譽國際的活動,《黑暗中對話》已成全球最知名的社會企業概念之一。

海內克本人也進一步成立「對話社會企業」(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簡稱DSE),並成為西歐第一位阿育王基金會研究員,而阿育王基金會的成立宗旨是推動夢想、改變世界。

易地而處
化大不同為大同


海內克的《黑暗中對話》究竟讓體驗者感受到什麼呢?以開羅那場體驗活動來說,參訪者走進展場,感受到看不見的場景似乎從聲音、味道和觸感中浮現出來。這個活動透過三年時間模擬出開羅的一些景致,讓活動參訪者猜猜自己身處何方。

明眼和盲眼均受益

體驗者尤斯妮表示,「過程中,我覺得很好玩,因為要在黑暗中找尋定位和移動的方式,不僅如此,也學習如何用其他感官辨識這個世界、給予信任及面對未知。我覺得平靜,不想結束。」

尤斯妮不僅體驗,也深入了解此活動。她發現多數嚮導在加入活動前就有其他職務,都深感此活動是有使命的,他們希望能協助提升人們對包容和多元的意識,但有些嚮導沒工作過,也沒機會完成教育,都因此活動而步上一段旅程,從一個照顧和服務的被動接收者變成一個對社會付出的主動貢獻者。

舉例而言,尤斯妮在現場遇到二十七歲的嚮導莎雷(Hosna Saleh)。她出生就半盲,生活和學習面對了各種挑戰,但仍努力克服困難,拿到英文學士學位、教育證書和特教專業證書。她從朋友聽聞這個活動,就上網查詢更多資訊,自告奮勇地參與這種比任何覺醒研討會更有效益的活動,除了可向大眾解釋盲人如何度過每一天,也教導民眾如何與視力缺損者互動,而非只是把他們當作一個病人或體弱之人。

體驗失聰年長感受

而今,海內克的對話社會企業活動遍及全球三十六個國家,已成為一個最早而成功的社會連鎖企業範型。談及當初的創業初衷,他表示,「二○○八年,我成立DSE,主要目的是透過展館促進社會改革,提高人們對身障朋友和長者生活狀況的關注,我們的企業力量來自自籌資金,我們不接受捐款,聘請的百位員工也非義工。」

DSE從兩個層面運作,其一是作為一個社會連鎖企業,也是一個諮詢服務提供者,「我們在全世界有很多合作夥伴,如私人的社會投資者、公司、非營利組織、博物館、大學等,透過許可證自主經營。為了確保這些分布在全球的企業運作方式符合我們的品質標準,許可金涵蓋了DSE團隊提供的諮詢和執行服務。」

海內克的社會企業基本上有三部曲:除了《黑暗中對話》,尚有《無聲對話工作坊》(Dialogue in Silence),讓參與者戴上耳罩模擬失聰者的處境──沉浸於完全無聲的世界,迫使參與者仰賴他們的失聰嚮導,並用身體語言和聲音以外的其他方式溝通;《與時間對話》(Dialogue with Time),則讓參與者學習從全新的角度看待老化,並與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來個有深度的角色互換。

社會企業經營策略

作為一個主要仰賴外界投資的社會企業,海內克分享他的成功經驗。他認為與投資者建立好關係有些撇步,如做「盡職調查」、「投資計畫」,凸顯商業和行銷模式,而面對社會和影響型的投資者,則需更多的會面建立關係:當經濟回報不是唯一動力時,雙方需要更了解彼此。再者是,要任務導向,對自己所為和投資者的社會目標和優先順序是否符合任務瞭若指掌且理性,才能調節彼此的期望。最後是,雙方要對所期待的時間表有共識,因為「社會改變不會垂手可得,想創造真正重要的長期結果,必須設想一個穩定的合作和可耐心等待的承諾,這些都是合作關係一開始就必須清楚定義的元素」。

不管如何,透過多年成功的社企謀略,海內克當時的一個善念也真的以一個好玩而有效的方式在各地開花結果,讓世人藉由體驗各種不便而體會「他者」的苦楚,同時也大開「眼」界:原來,這個世界除了用眼睛和耳朵,還可以用其他感官感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