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金鳳
博愛座讓不讓座的話題引發爭議,讓我想起《不夠善良的我們》劇中的一幕。
罹患乳癌的女主角,身體虛弱、心情鬱悶地坐在捷運博愛座上,一位抱著小孩的年輕少婦,站立不穩,險些跌倒,年輕男士見狀,就對著女主角大聲斥喝,要她讓座。原本已難過至極的女主角再次受到傷害,拿起手上的公文封,在上面寫著「乳癌患者」。當她口中說出「我沒力氣站起來」的那一刻,全車的人都噤聲了,留下的是淚流滿面的女主角獨自舔傷。
讓不讓座,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我們不是坐在博愛座的當事人,從外觀也看不出對方的需求,如果真有需求想請人讓座,就把自己的困難以溫言軟語說出,同時抱持著「不讓是應該,獲讓是我幸」的心情才不會在被拒時傷感,坐的人與期待讓座的雙方,都需有同理心或善解人意的心,才能讓「博愛座」發揮最大的效用。
年過六十五歲的先生,每每搭捷運時,由於一頭白髮,總是會遇到善心人士要讓座給他。如果搭乘的路程較遠又有行李,他會接受善意;如果只有幾站,他就會婉謝對方。聽他分享搭捷運的溫暖經歷,我心裡也暖意滿滿,希望大家都能多為別人設想一點,不再因博愛座而生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