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樂】斜槓中年第三人生

文/林士聘 |2024.08.25
940觀看次
字級
作者提倡北歐式健走運動,帶領學員們享受運動後的放鬆與愉悅感。圖/時報出版提供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林士聘

不要抱著被害者心態,身陷在委屈、哀怨的泥沼中,因為這沒有幫助,要誠實面對、積極思考可能的出路。



二○一三年的戈壁挑戰賽結束之後,因緣際會下我兼任起政大EMBA校友會學姐社「Fun心健跑團」的義工教練。校友會第二屆理事長是前台北101董事長宋文琪學姐,她看我很喜歡到處爬山、健走,邀請我擔任跑步、爬山的指導員義工。那個時候,我們還組成「山訓小組」義工團,每個月都會舉辦訓練活動,除了平時的正職工作之外,假日我就轉身成為運動指導員、義工教練,一直帶隊服務校友會學長姐,持續了很多年。這是我比較早開始帶領其他人一起運動的經驗。

在準備斜槓的過程中,我也深深體會到過去的工作經歷,帶給自己多少能力與養分。工作除了帶來收入,能夠養家餬口,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讓自己保持忙碌,有事情做才能讓自己的身心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上。雖然不見得是處於平衡的狀態,但至少意志不會消沉。我們常聽到有人在退休之後,因為生活沒有重心,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身心狀態很快就變得低迷。所以,我認為如果長時間處在不知道要做什麼事的閒散狀態,對一個人的健康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由於過去累積的經歷和人脈,當我遇到職涯瓶頸的時候,有許多人願意伸手拉我一把,如知名財經專家及節目主持人夏韻芬、佳音電台主持人彭蕙仙等,她們都是我轉職到運動休閒產業早期的推動力。當時我跟她們並沒有那麼熟識,但她們看到我的熱心和付出,於是主動想辦法提供幫助。在這段培養興趣、專業技能,規畫斜槓生活的過程中,我也報名了洪雪珍老師的「斜槓菁英班」,根據自己的體會,歸納出一份名為「斜槓ABC」的行動訣竅。

什麼是「斜槓ABC」

˙「A」(Action Plan)即工作計畫:這是工作的基本,踏出第一步有了想法才會開始行動,最好能夠養成寫工作日誌的習慣,定時進行檢視和修正調整,相信自己並且堅持不要放棄。我在撰寫斜槓計畫的時候,會製作每周、每月、每季、半年度、年度的進度報告,內容包括經營臉書粉專、開班計畫、實質經濟效益、考取證照等內容,對記錄的內容進行檢討、評估未來的發展,用來持續推進工作進度。

˙「B」(Bussiness Model)即商業模式:在培養自己的興趣時,務必記得商業模式,除非自己是完全不需要賺錢的義工,但即使是義工的運作模式也需要考慮到激勵和回報。記得洪老師在結業時對我的個人診斷分析,第一個建議就是「要勇敢收費!」一下子點出我的罩門。建立商業模式需要膽大心細,並且滾動式進行調整。抱持「想要」的心情才能有結果,如果遭遇困境,也才知道要怎麼調整做法,往哪個方向前進,比如我想要開班教學,才會將自己所知的技能往授課的方向進行調整。

˙「C」(Coach)即教練:在訓練的道路上,我們需要教練的指引,才能少走冤枉路。教練能幫我看我的興趣、專長、需要做的事情,以旁觀的角度幫我進行診斷、找出盲點。但是在這邊,我指的不是他人的Coach,而是「以教練的視野來Coach自己」。因為教練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隨時盯著,只有自己能夠當自己的貼身教練,從教練的角度、視野出發,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得更遠,更清楚察覺到自己現在的樣子。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抱著被害者心態,身陷在委屈、哀怨的泥沼中,因為這沒有幫助,要誠實面對、積極思考可能的出路。

因為過去的這些經歷,我覺得自己能夠理解在這個階段退休、轉職、遇到職涯瓶頸的感受,所以希望透過各種方式(包括眼神、傾聽)將這些想法傳達給參與活動的學員、民眾。在參與健走課程中有些學員會跟我訴說自己遭遇的困難、身體的問題,我懂得他們遭遇的困境,鼓勵他們放下情緒並找到可能的解決之道,也會適時提醒他們,許多現在看似過不去的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就會自然煙消雲散,不如好好運動、專注在當下,享受運動後的放鬆與愉悅感。

有學員問我怎麼好像都不會累、不會生氣,我覺得忙著前進、探索事物的樂趣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去生氣,這種思考方式也為我的生活帶來正向的循環。

(摘自《活動全身肌肉,開始北歐式健走》,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林士聘(士官長)

淡江大學保險系畢業後,在多間保險公司擔任行政、管理工作,熱愛馬拉松、登山、健走等運動。2007年考取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帶領學長姐們一起跑步、爬山,畢業後更加投入運動,最狂熱時曾一年參加20場馬拉松比賽。2013年加入「政大戈八團隊」參與第8屆「玄奘之路商學院戈壁挑戰賽」。現為社區大學講師,在雙北社區大學、俱樂部、社團開立「北歐式健走」課程,屢次受邀至各大企業機構示範、帶領北歐式健走運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