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Ming
文/陌上君
說起來,一開始並沒有「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河西走廊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中國由此向西方輸出絲綢、皮毛、紙張等,再從西方輸入葡萄、石榴、核桃等特產,史上著名的汗血寶馬便是此時期張騫在大宛國發現的。
這一條路線更早以前是為了進口和闐玉,只是張騫通西域後,中國絲織品便由通道輸入西方,受到歐洲上流社會的青睞,價值可比擬黃金,一時蔚為風尚。在這條長達7000公里左右的通道上,絲綢是當時歐洲上流社會追捧的奢侈品,被視為榮耀的象徵,也是表達國際間友好的手段。後來,在西元1877年,一位德國地理學者把這條古代中西文明的交通之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Silk Road),至此「絲路」之名遠播。
數千年來,草原游牧民族、商人、僧侶、軍隊、學者……甚至中國歷代和親的公主,皆沿著這條絲綢之路移動。除了物質交易,這群來往絲路上各地的人們,無意中傳播了各自的文化,同時書寫了歷史、創造了歷史,開拓中西兩方的眼界,改變雙方看世界的方式。
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絲綢、瓷器等傳到歐洲,間接或直接推動了西方的文明;從西方傳來的宗教和藝術逐漸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食品、香料、藥材等豐富了中國人的生活。但是絲路最大的價值,在於中西文化交流,藝術、宗教、哲學、技術等,都沿著絲路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