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質(PFAS)廣泛運用於多項產業,由於不易分解且容易蓄積,對人體健康有致癌風險,屬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環境部表示,參考日本、澳洲訂定我國建議指引值,預計最快8月下旬預告修正《飲用水水質標準》,將PFAS標準納入。
根據審計部最新報告指出,環境部112年度委託國立成功大學辦理「飲用水水質之新興汙染物調查與管理計畫」期末報告列載,112年度共計抽驗PFOA、PFOS、PFHxS 各50處次,其中37筆PFOA及13筆PFOS檢驗值,超逾美國飲用水管制標準4ppt(ng/L),有1筆PFOS及2筆PFHxS的檢驗數據,分別超逾日本目標值(PFOA+PFOS< 70ng/L),顯示國內飲用水中的PFAS水質狀況尚有疑慮。
環境部水質保護司長王嶽斌表示,環境部參考國際飲用水管理方式,依據調查結果、健康危害潛勢、健康危害嚴重性、汙染物出現濃度等多項因子,及學者專家諮詢會議等機制,篩選第4至第4類清單物質項目訂定「環境部飲用水水質未列管項目檢測管理及篩選作業指引」,並於今年3月11日下達自來水事業單位依循,國家環境研究院、水保司及自來水事業3方分工合作,預先建立關注物質的標準檢測方法。
王嶽斌強調,美國標準管制值雖然非常嚴格,但執行上要求3年內完成淨水場調查檢測,如有超標也僅要求5年內要啟動改善,故並非嚴格限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