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大選異常激烈,選風再向下沉淪,相互惡言攻擊成為主旋律。一方面是負面選舉嚴重,較少看到候選人以政見說服選民,多的是向對方潑髒水;另一方面是許多候選人政策走極端,提出激進政策,與競選對手較勁。
美國民主本為世界典範,但現在充滿暴力色彩,川普遇刺凸顯美國政治的極端對立,這次槍擊不僅射向候選人,更是企圖射殺美國民主。暴力化的不只是暗殺者的槍彈,而且是候選人、政黨及支持者的暴力化語言。這次選舉較歷來語言暴力嚴重。川普與拜登的電視辯論會,唇槍舌戰,抹黑遠多於政見陳述,所用語言多是謾罵與羅致汙衊。社交媒體盡在傳播仇恨,充斥虛假訊息,許多未經專業篩選的訊息流竄其中。
美國民選政治的仇恨動員是漸進性發展的,川普將其推上高峰,也將極化政治推到懸崖邊緣。美國兩黨之間的分歧深如溝壑,雙方的支持者相互之間宛如寇仇。現在許多人擔心如果敗選,川普可能不接受大選結果,又要鼓動群眾鬧事。無論結果如何,政黨與其支持者之間必將進一步撕裂,政治的極化亦將進一步。
美國政治極化變本加厲,兩黨極度對峙,候選人各自煽動選民,成見與敵視日益根深柢固。二元分化日益嚴重,中間地帶縮小,雙方都以鼓動基本盤踴躍投票為第一要務。傳統媒體各擁立場,社交媒體助長的繭房效應,競選活動激情煽動,造成美國人的情感更加兩極化。每經一次選舉,兩黨政治對立加劇。兩黨間的對立與仇恨已進入家庭、職場、校園甚至宗教機構。選舉變成選災。
近年美國政治在激烈對立性競爭之下,暴力化情緒持續增長,相互包容與公共信任大幅降低,負面影響益加深重。民選是迄今仍是弊病最少的一種制度,但能否實現選賢任能的理想亮起紅燈,許多走極端政策和語言暴力的政客更容易獲得選民青睞。於是,政黨及政治人物極盡所能屈從大眾的私心慾望與仇恨情緒,使得理性思辨的空間大為壓縮,許多長遠上有助於增進整體性利益,或是比較中庸持平性的政策主張愈來愈難獲認同,使持這種主張的候選人只能靠邊站。
民選必然以民意為依歸,取悅大眾乃選舉與政策主軸,政黨與候選人為了切割選票而煽動特定族群成為必然,時日久了,難免與選民之間形成相互增強效應,候選人煽動選民與選民綁架候選人乃成一體兩面,無休無止滾動下去。民主有其理想性,但在現實上,卻是煽情的激化、仇恨的深化、對立的強化及政策的極化。美國總統選舉已淪為負向選舉,候選人之間相互潑髒水成為選舉主旋律,如同民主黨資深策略師貝加拉(Paul Begala)所說:「民主黨只要沒有在攻擊川普,浪費掉的每一分鐘機會成本都很高。」不攻擊對方就是浪費時間,就要支付高昂的機會成本,這就是當前美式選舉制度的真實寫照。
政府的政策趨向極化,選舉則大肆醜化對手,已成為美式民主政治的常態,這次美國大選更是充分暴露這種弊害。
台灣人民多半嚮往美式民主,但如何取其精華,去其弊害,才是最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