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Julia Chou
文/瑢瑢
「吱……嘰……噠噠噠……」!
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有補牙的經驗:你因為蛀牙,躺在牙醫診所的病床上,張大嘴巴,任由牙醫師在你口中鑽啊鑽的,痠痛感不時傳來,有苦難言的你只能皺起眉頭,盼望牙醫師手下留情,盡快完成修補。直到牙醫師在耳邊說,這次的療程告一段落,可以起來漱漱口,才終於鬆了一口氣。
不過,經歷了這一切煎熬的你,知道補牙是怎麼回事嗎?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補牙吧!
補牙是指當牙齒受損或蛀牙時,在沒有侵犯到神經的情況下,由牙醫將壞死的牙質清理乾淨,再使用不同材料填補,恢復牙齒的功能與外觀的過程。
首先,要判斷一顆牙齒,適不適合用補牙的方式處理。人的牙齒結構大致分為琺瑯質(也稱為牙釉質)、象牙質(也稱為牙本質),以及牙髓腔3個部分。琺瑯質包覆在牙齒的最外層,能夠保護象牙質,當琺瑯質受損時,人往往還不會有明顯感覺。如果繼續蛀到象牙質,這裡有許多通往神經的小管,牙齒的主人就會開始感覺不舒服、對冷熱敏感,在這個時候就醫,便是補牙的最佳時機。
神經壞死 無法補救
如果蛀牙繼續往下,細菌侵犯到布滿神經與血管的牙髓腔,引起感染發炎,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如果發炎初期就醫用藥治療,還有機會好轉治癒;但是當炎症持續惡化,細菌持續侵蝕,導致神經整個壞死,就一定得要做根管治療,也就是所謂的「抽神經」,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那麼補牙的時候,醫生究竟在你的口中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補牙會變成「鑽牙」呢?其實補牙的第一步,也是最不舒服的步驟,就是清除牙齒的壞死組織。通常先使用較高速電鑽挖除大範圍蛀洞,在比較靠近神經的地方,要切換成低速,或是使用手動的彎鉤,仔細將已被細菌侵蝕腐敗的牙質挖乾淨,否則若有細菌殘留,即使這次將蛀洞填補起來,蛀牙會繼續在內部發展擴大,最終還是要做根管治療。
樹脂充填 打磨拋光
再來是充填。傳統使用銀粉作為填充物質,然而銀粉既不美觀,又可能釋出毒性,現在已經很少使用。目前,複合樹脂是最普遍使用的材質。牙醫在填充之前,通常會先在清理好的蛀洞周圍塗上磷酸,使牙齒表面粗糙化,這是為了更容易上膠。然後塗上膠水,使用紫外線光照之後再填入複合樹脂,要分層的填補、照光,降低樹脂收縮的負面效應。完成之後,再用打磨機拋光,整個修補過程就大功告成了。
在傳統觀念中,補牙沒有蛀到神經是不需要麻醉的。不過由於象牙質與神經相通,在清理蛀蝕的過程中,還是會感到痠痛不適,尤其在靠近神經的地方更是難熬。因此,現在牙醫在處理已經蛀到比較深層的補牙時,大多會幫患者進行局部麻醉,讓手術更順利進行,病患聽到鑽牙聲的時候,也不用再害怕得起雞皮疙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