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提問四:我也是在禪堂參禪的學僧,在韓國有參話頭,想知道大師對參話頭有什麼看法?
大師:我說幾個參話頭的公案給大家參考。在中國的禪堂裡要參話頭,參話頭就是參「為什麼、為什麼……」不管什麼事情,問個幾次「為什麼」之後,就很難說明了。「你為什麼要吃飯?」「為了肚子餓。」這很好懂。「肚子餓為什麼要吃飯?吃了飯,肚子怎麼會不餓呢?……」再問下去就不容易回答了。
禪門教育 自立自覺
禪門是一面參話頭,一面不說破。禪門教育很偉大的地方,就在於很多問題它不說破,要你自己去解決。通度寺的慈藏律師也曾經在中國參過禪,趙州禪師與他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有一次,一個信徒來問趙州禪師:「怎樣參禪才能開悟?」趙州禪師站起來說:「我沒有時間回答你的問題,我現在要去小便了。」走了幾步,禪師停下來說:「你看,連小便這樣的小事,都要我自己去。」意思就是說,我不能代替你參禪、開悟,你要開悟嗎?要你自己去想辦法。
有人問:「為什麼要用念珠?」「因為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好計數啊!」「觀音菩薩手上也拿念珠,他念什麼?」「他念觀音菩薩呀!」「為何觀音菩薩要念自己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啊!」在禪門裡,獨立的精神、自我的要求、自覺的生活很重要。
提問五:這次到台灣來感受很深刻,佛光山諸位法師為佛教做出很多的貢獻與成果。佛光山是一個很健全的弘揚佛法的組織,對出家人的福利應該有一套辦法,我自己身為比丘尼,很想了解大師您對一個年老比丘尼的福利?
大師:你提出來的問題,在佛光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佛光山已經開山三十八年,過去二、三十歲跟我出家的,現在也都六十歲左右了,他們不但為佛光山,也為佛教立下了汗馬功勞。過去他們分散在大學、中學、小學、幼稚園教書,所拿的薪水都會交回佛光山。我重視男女平等的問題,讓他們接受教育、從事教育,所以佛光山的比丘尼也在大學、中學當校長,甚至在監獄裡當教誨師,做護理、護士的很多,但是不管如何提升他的地位,歲月不饒人,人總會老。
基本上,佛光山所有的比丘、比丘尼,對於金錢可以不要,但是常住對於他們的生活有周全的福利,一年要領幾套的衣服、鞋襪,都是全面供應。平時沒有假期,但是一年可以有半個月的時間,可以回家探親、跟朋友見面,或是要去哪裡都可以隨其自由,但是要讓常住知道。每三年輪調一次職務,每五年有一次的權利可以出國參訪,甚至序級升到某一個階段還有商務客艙可以坐,乃至於他們的俗家比較貧寒的,佛光山都可以奉養他年老的父母。
舉個例子說,佛光山最近有個比丘尼七十歲了,常住給他退休,每一個月有兩萬塊錢台幣給他做為零用金。他經常到美國、到日本……一年十次可能都有,至少都有商務客艙可以坐,還有一位侍者來協助他。
在佛陀紀念館的後面預計要建六百間房間,每一間是二百四十平方尺的套房,要給退休徒眾去住的。佛光山徒眾的年齡都相彷,這是我掛念的,最好能輪流老,房子輪流住就好。(眾笑)
世代交替 福利服務
目前是老化的佛光山,所以我主張「世代交替」,我是第一代的開山,現在佛光山重要的職務已經是第四代在掌管了。我覺得「世代交替」很好,讓青年不斷地出頭、成長,道場才會進步。但是青年人也要講究因緣條件,總得要具備接班的條件才能勝任。
在佛光山出家的男眾、女眾好像都不會掛念未來,也不會覺得未來沒有辦法。
我們普門中學女子籃球隊的總教練就是韓國來的,是參加過奧運冠軍的最佳球員李亨淑小姐。我們那許多球員都是不容易被挖角的,因為只要他們願意留在常住,他們畢業後的出路,不管是升學、求職,甚至結婚,乃至未來老了退休,常住都會照顧他們。
過去出家人怕生病的時候沒人照顧,但是佛光山的出家人一有病住在醫院,卻不斷地有人要去照顧他。你們這次到宜蘭,在佛光大學的山腳下有一個仁愛之家,那裡有二百個房間,是給老人養老用的;在本山有一個佛光精舍,裡面有一百二十個房間,住在裡面的大部分都是徒眾的父母。把後山六百個給出家眾退休用的房間建起來後,大概佛光山就沒有什麼養老的壓力了。這個時代是福利社會的時代,大家都會提到福利。
回應:我四年前見過大師,再過四年又見到大師,非常歡喜。大師為佛教做出這麼偉大的成就,不只帶動了佛教的發展,也帶動國家的發展。
提問六:我是通度寺老人福利機構慈悲院的院長,我是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讀了李仁玉小姐翻譯的大師法語,非常感動。有心想到台灣來留學,但是當自己發了這個願以後,因為車禍而無法成行。我是月下方丈的弟子,第三次到佛光山,知道月下方丈和大師有非常友好的關係,所以在師父往生之後,來到這裡見到大師,感受特別深刻。
老有所用 活化生命
有二個問題請大師開示,第一、您相信乘願再來嗎?如果您相信乘願再來,那您將用什麼樣的面貌呈現?第二、我從事老人福利工作,請您給我一些指示,我可以遵照您的指示做好我的工作。
大師:來生我不知道會如何?但是過去生我是什麼身分我知道。我想我是一個出家人,因為有很多佛教的東西,我根本就沒有聽人講過,但是我好像都能知道。
過去如果不是出家人,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來生會怎麼樣,我不敢想,不過我的願望還是要做和尚。我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也都覺得,做出家人真是幸福無比啊!
至於第二個問題,要想到應該怎樣給老人歡喜,不能讓老人等死,要給他們有希望。我想老人再怎樣老,都應該要讓他有用,他能讀書、能看經、能念佛、能禪坐,這也是有用;他能幫忙揀菜、掃地,這也是有用。
生命就是要有用,生命是活的,活的就是要能動,如果一個人不想動了,就等於死水,不會流動啊!可以鼓勵老人下象棋,動動腦筋、舉舉手。老人家如果不能拜佛,可以讓他走走路,這對他必定是健康之道。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最好能有一些人陪他講講話,年輕人如果願意發心聽老人講話,我想最後老人會把遺產交給這個人。(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