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迷思】 記憶與失憶之間

 |2024.07.28
351觀看次
字級
失智症為不可逆的疾病,趁早改變生活習慣就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首先要維持規律與足夠的運動量。圖/123RF
據多數人的經驗,大多已經記不起嬰兒時期的記憶了。圖/123RF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失智症」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圖/123RF
改變飲食型態,均衡攝取營養,保持樂觀,可防失智症風險增加。圖/123RF
據研究顯示,幼年的記憶可能與文化背景有關。圖/123RF

文/本報綜合報導

隨著人口老化,高齡社會「失智症」已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事實上,人類生命歷程中,大腦功能的記憶與失憶,是一個對比明顯的現象,涉及多種神經作用及心理過程。記憶是指透過神經系統,將訊息儲存、編碼及保持的過程,使這些訊息可以在需要時被檢索和使用。

失智指的是記憶能力衰退,或訊息遺忘的現象,是由於腦部疾病、老化、外部傷害、情緒壓力,或缺乏專注力等因素所引起,可以是暫時的、部分的,也可能是永久性。其實從記憶到遺忘,在嬰幼兒時期就曾經發生,許多人早已經遺忘3歲以前的記憶了。

嬰兒期記憶消失

為何多數人記不起嬰兒時期的記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早在100年前就創造「嬰兒失憶」(infant amnesia)這個名詞,嘗試解答這個問題。他認為童年失憶有可能是嬰幼兒期間發生過心理創傷事件,為了抑制創傷帶來的痛苦而產生失憶現象。不過弗洛伊德的理論未獲證實,他的理論廣泛使用軼事案例,而不是來自於實驗數據。

就科學而言,人類嬰兒時期比青年或成年時期更擅長吸收資訊,例如,嬰兒每秒鐘可以完成700個神經連接,而較新的研究指出,在母親分娩前,胎兒已經開始訓練大腦,這種極強的學習能力,最後為什麼會失去這段記憶呢?

心理學家賀文‧艾賓豪斯(Hermann Ebbinghaus)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創造一些無意義的音節,然後嘗試記住它們,測試需經過多長時間去遺忘。他發現,其實1小時內就能忘掉一半的內容,經過30日後,只剩下2~3%。由此推論,如果學習之後無有效的記憶法,很快就會遺忘。因此,嬰兒學習能力雖然很高,但不像成年人懂得記憶方法,所以很快遺忘。

記憶受文化影響

康乃爾大學王琪(Wang Qi)教授有一項實驗,她收集中美兩國大學生嬰兒時期的回憶故事,她發現美國學生的故事很詳盡。相反地,中國學生的回憶故事,只是簡單而基於事實,且中國學生能夠回憶的歲數,多數比美國同學遲半年。這個實驗結果顯示,幼年的記憶可能與文化背景有關。

王琪教授在該實驗中,進一步嘗試為這些學生的母親進行同樣的實驗,結果發現相同的狀況。在東方文化中,童年回憶可能並不重要,但如果身邊的人告訴你,這些回憶是重要的,你或許就會嘗試去記憶。因此,文化是決定記憶力的因素之一。

也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當人們掌握了說話的能力,才可能會有記憶力。而語言有助於為記憶力提供具體架構及組織能力,成為一個敘事系統。透過講述故事,這種經歷會更有組織,因此也更容易被記住。

造成遺忘的原因

聖約翰大學的謝菲‧費根教授(Jeffrey Fagen)指出,海馬迴是學習及記憶的中心,為何無法記起嬰兒時期的事情,是因為海馬迴未成熟,所以無法形成長久記憶。事實上,人類大腦傳遞訊息是透過神經元的樹突與軸突來完成,神經元在大腦可說是無處不在,記憶的軌跡也廣泛分布在大腦的各個部分,由海馬迴負責長期記憶及短期記憶。

美國心理學家帕特里夏‧鮑爾博士(Patricia Bauer)以研究兒童早期記憶而聞名,她的研究團隊挑選一些3歲孩童,用6年的時間追蹤他們嬰兒時期的記憶。結果顯示,當孩子在5~7歲時,他們能記住超過60%的事,但8、9歲的孩子只記得40%或更少的內容。從實驗可知,人們對童年的記憶是有的,只不過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變模糊了。

也有理論認為,嬰兒記憶並沒有消失,而是被暫時壓制。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利根川進透過實驗發現,產生記憶的神經環路與事後負責回憶的神經環路並非同一條,也就是說,「記」和「憶」是不同的過程。他的研究團隊找到一種儲存特殊記憶的細胞,叫做印跡細胞(engram cell),有些印跡細胞是「沉默的」,不會對回憶的神經元發出信號,所以有些事情記不得。



良好習慣防失智

人總有一天會老去,除了先天遺傳因素之外,失智症被認為大多與生活習慣有關。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導致失智的危險因子,包括聽力受損、頭部外傷、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憂鬱、社交孤立,以及空氣汙染等多種因素。因此,提前預防可以延緩失智症發生的風險。

良好生活習慣

失智症為不可逆的疾病,趁早改變生活習慣就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首先,維持規律與足夠的運動量,建議每周3~5次的運動時間,每次做30~50分鐘的運動。充分的睡眠也很重要,每天睡滿8小時,中午小睡20分鐘,也能有效幫助減少失智罹患率。

其次,每天多動大腦,學習新知識,並遠離科技產品,研究顯示,經常使用電子產品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再者,維持社交活動,人際孤立也是造成失智症的原因。最後,改變飲食型態,吃八分飽,均衡攝取營養,保持樂觀,避免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可防失智症風險增加。

攝取健腦食物

飲食對預防失智非常重要,大腦只占體重的2%,卻消耗人體能量的20%,從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對大腦健康有益。

◦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認知功能異常的風險就愈低,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包括堅果、豆腐、豆漿等。

◦維生素B群:若體內缺乏維生素B群,容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管粥狀硬化,影響血液輸送氧氣到大腦。

◦鉀:是調整體液平衡的重要礦物質,可以幫助腦細胞新陳代謝,含鉀的食物有豆類、蔬菜、菇類、香蕉等。

◦維生素E: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抗氧化,保護血管中的膽固醇不被氧化,減少形成膽固醇沉積血管的風險。

◦薑黃:薑黃可以降低發炎作用,促進血液流至腦部,以及降低膽固醇,還能安定情緒。

◦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發生的機率,同時也能調節情緒,主要植物性食物來源包含堅果、亞麻仁籽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