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俗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指不孝順有三種,而沒有後代子孫,不能為家族承續香火,被認為是最大的不孝。然而這是民間通俗的說法,和事實有很大的差異。
此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本意為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其中以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為大不孝,舜娶妻時沒有告訴父母,便是未盡後輩的責任,然而君子認為是否秉告並沒有區別。
這個說法有其原由。舜自幼喪母,父親瞽叟續弦,生下兒子象。然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挑撥離間,弟弟桀驁不馴,三人更串通一氣,多次企圖謀害舜,但都沒有得逞。諸如叫舜修補倉房屋頂,卻在屋下縱火,舜以斗笠作翼跳下,始倖免於難;又或讓舜挖掘深井,在上面填土欲活埋他,舜挖了通道才逃出來。大難不死的舜未曾心生怨恨,依然盡心孝養父親與繼母,無奈家人容不下他,將舜趕出家門。
二十歲時,舜以卓越的孝行聞名,因對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所稱揚,堯帝有感於舜的美德,便將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他。除了家庭和睦,舜更表現出卓越的才幹和高尚的人格,堯帝不但賜予絺衣、琴、牛羊,還把帝位傳讓給他。雖然舜結婚時並未稟告父親和繼母,但君子認為他已經盡了後輩的責任。
事實上,孟子所言之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其中並未提到要結婚生子、繼承家族香火,以免斷了祖祀。
東漢趙岐《十三經註疏》:「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曲解了孟子的原意,但後代學者文人均引用之,才使得「無後為大」之說流傳千年。
華人受傳統文化影響甚鉅,相信若斷滅了後代,使得血脈無法延續,是為大不孝。然而這種論調說來愚痴,入罪之詞太過牽強,身處新時代,不應再盲從於傳宗接代的責任,是時候該改變這種觀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