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台北報導】陽明交大團隊運用顯微鏡觀察到大腦神經細胞的群體動態,發現無論是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神經細胞都有「揪團」一起活化產生動作電位的情況,某些細胞特別喜歡跟另一些細胞一起活化。
陽明交大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摘文、林貝容等研究團隊運用顯微鏡觀察大腦神經細胞的群體動態,並首次在活體動物的腦中捕捉到中間神經元細胞的揪團現象。林貝容表示,中間神經元是相對稀有的神經細胞,過去科學家只能依賴植入電極進行零星的電訊號觀察,這次研究團隊開發出電壓成像搭配螢光蛋白的技術,一次實驗就能同時記錄到高達二十六顆中間神經元。
研究團隊發現,中間神經元細胞並不是隨機活化,而是更傾向一起活化產生動作電位來傳遞訊號,而且彼此之間似乎也可以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傳遞電訊號。
陳摘文表示,中間神經元是掌管腦中抑制性神經傳導的細胞,與腦波的形成息息相關,有趣的是,就算這群細胞沒有達到產生動作電位的門檻,依然可以從顯微鏡下觀察到他們「揪團」活動的現象。
這是科學家第一次在活體動物的腦中捕捉到中間神經元細胞的揪團現象,揭示腦神經複雜的協同工作方式,對理解大腦的機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