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中一所明星學校的魏姓高一女生,因為上學期期末考雖是第四名,但不如之前總是前兩名,羞愧自責之餘攔截成績單,並在回條上冒簽父親的名,她的父親認為孩子的行為偏差,氣得報警指控女兒偽造文書。
搞不懂這位父親為什麼這麼做?愛孩子?抑或愛面子?這麼做會有什麼後遺症?能改善溝通不良的親子關係嗎?孩子壓力能紓解嗎?
筆者曾帶過的資優班就常發生類似情形,來自各校的資優生齊聚一堂,一個考試下來,真是不得了,除了第一名的家長外,幾乎所有家長都急著與我這個導師聯絡:「老師,我的孩子向來是第一名,怎麼到了妳的班就第二名?」第二名的家長都跳腳了,可想而知那些吊車尾的資優生家長有多焦慮了,我只好極力解釋:「某同學在本班倒數第二,卻是別班的第一名,全校排名第五十名。」可是解釋歸解釋,家長腦筋就是不能急轉彎,甚至還懷疑我教學不力、不信任我,當然就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已盡了力。
常見的是,家長拚命找任課老師溝通,找家教、補習班,只希望找回以往小學的風光,結果學生變成可憐的「夾心餅乾」,在家長非拿第一名的壓力,與導師「成績不代表一切」、「考高分不見得是好學生」、「考第一不是生命的全部」、「老二哲學」的緩壓間坐翹翹板,我深深感受到學生在壓力下的行為萎縮或偏差。解鈴還需繫鈴人,如果父母求好心切,不了解孩子的能力,只會以高期許、不信任來要求孩子,甚至要求孩子創當年自己求學時也不可能創下的「每次都第一」紀錄,除了害慘孩子,也可能逼孩子走上岔路的悲劇。
孩子只要盡了力就好,尤其當他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如果父母能將心比心,給予關心、支持與包容,我相信榮譽感高、自我要求高的小孩,一定能表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