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國的既有執政黨都面臨沉重的敗選壓力,共同原因是選民對經濟局勢不滿,多希望換黨執政以改善民生處境。
英國執政十四年的保守黨因經濟困絀而在眾議院選舉慘敗下台,法國馬克宏總統執政經濟表現不佳而連輸三場選舉,美國民主黨拜登政府因為通膨帶來民生困苦及因年邁而面臨下台危機,德國執政的牽頭政黨社民黨無力挽救經濟衰退而遭選民嚴懲。
民以食為天,國以經濟為綱,如果執政而無法搞好經濟,必難逃下台命運。
近年由於新冠病毒、通膨及戰爭等因素而帶來民生困苦,體制內菁英應對無方,社會大眾備受煎熬。對一般尋常百姓而言,日子得得平穩,生活不斷改善,希望如影隨形,是選擇支持對象的主要考量標準。如果只是在有執政經驗與能力的政黨中間做選擇,政治體系尚能平順運作;如果對既有體制與現存大黨極度失望,轉而加入極端政治的合唱當中,則必然對政治生態造成重大衝擊。
歐美諸大國正是處於極端政治崛起的危疑震撼當中。英國率先換黨執政,經過保守黨十四年的無能執政,多數人民生活日益痛苦,公共服務持續崩壞。工黨只一個簡單的「改變」訴求就將其扳倒。
推其敗選原因當然不止一端,但經濟慘澹與民生困苦還是主要的。脫歐的美好渺然無蹤,壞處猛然撲來;執政首腦的首相面對經濟困境一籌莫展,甚至在特拉斯執政時自我引發的英鎊危機,賠上了該黨擅長經濟治理的美譽;繼任的蘇納克執政時停滯性通貨膨脹帶來生活痛苦指數不斷上升,最後被推下舞台。
法國馬克宏領導的政黨最近連三敗,先是歐洲議會選舉淪落為第三大黨,接著兩輪國民議會選舉都失去最大黨地位,陷入多黨共同執政的混亂中。馬克宏經濟政策偏愛富人而不利於中下階級,於是多數民眾生活在一種不斷下滑與下墜感中。極右民粹領袖雷朋看準政黨支持度起伏脈絡,取消執政後部分電力的消費稅,並且減免汽油稅,令選民相信她的政策能夠挽救生活成本危機。她祭出的「經濟牌」頗能籠絡選民,使處於水深火熱的基層民眾難以抗拒,故接連幾次選舉都頗有斬獲。
美國川普勝選一次後現在又有厚望,關鍵在於選民比較相信他比較有處理經濟問題的能力。拜登總統受前一兩年嚴重的通膨拖累,根據最近民調,美國選民認為,經濟問題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百分之二十三的受訪者認為這是美國面臨的最重要議題。百分之四十的受訪者認為,川普對美國經濟會有更好的對策,而百分之三十的受訪者選擇拜登。拜登除了輸在老邁,主要是經濟問題讓選民失去信心,不敗也難。
德國執政黨也在經濟問題上嚴重失分。這次歐洲議會選舉淪為第三大政黨,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下滑,根據上半年經濟表現推估,二○二四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長率分別為:中國百分之四點五、美國百分之一點三、歐元區百分之一、日本百分之一、法國百分之零點八、義大利和英國百分之零點五,德國經濟衰退百分之零點五,。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德國是二○二三年全球表現最差的主要經濟體,目前正徘徊在經濟衰退的邊緣。經濟衰退導致執政聯合政府支持度衰退。
由此可見,拚經濟以嘉惠民生,比拚政治能穩定執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