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穆儀
工作的醫院有一項員工福利是每月會舉辦「大師講堂」,主講者皆為各業界翹楚,最近一次邀請的是知名作家龍應台教授。自其一九八五年出版《野火集》到近年新作《大武山下》,我一直是忠實讀者,今日得以現場聆聽講座有如沐春風之感。
老師近年陪伴失智十多年的母親,移居台東都蘭山上,遠離塵囂、歸隱田園的生活,讓她有很多感觸。此次特別以「貓等候的男人~我看見的偏鄉」為題,講述原住民族群離鄉背景到都會區討生活,多從事骯髒(Kitanai)、危險(Kiken)及辛苦(Kitsui)的三K行業(以上均為日文),在遭遇意外事故(工殤)後,只能被抬回部落度過餘生。該個案全身癱瘓僅剩單手可握湯匙進食,而食物一旦掉落,便見群貓蜂擁而上搶食……試想,那是一幅多麼無奈且悲愴的畫面。
在聽眾提問環節,老師說到以前在很多鄉鎮,長期存在著衣衫不整、全身髒汙、喃喃自語或隨意追逐路人的熟面孔,人們往往稱之為「瘋子」、「神經病」……讓我想起約莫小學時,故鄉媽祖廟前就有這樣一位中年婦女,無論春夏秋冬,身上總套了四、五件毛衣且常是裙褲混搭,印象深刻的是她經常處於懷孕狀態。
聽父執輩提起,她應該是在高中時期遭人性侵後精神耗弱,因其家人諱疾忌醫,導致病情日趨嚴重。那時的我總覺得害怕、近而遠之。及至學醫之後才了解,此為思覺失調症,其實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介入,輔以社會支持及復健治療等多管齊下,使病情獲得穩定控制。
最後,老師引導聽眾正視本世紀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失智症,身為多年的照顧者,形容這是親人間「沒有告別的告別」。更期許在白色巨塔工作的我們,在自己崗位上能多關心接觸到的民眾,除能及早協助就醫診斷,亦可對失智者及其家庭提供共伴支持,發揮友善接納的影響力。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場午後的講座,讓人深刻感受到:大江大海之後的龍老師,下筆雖不似年輕時針砭時弊那麼慷慨激昂,邇來為文卻更增添了對人世的憐惜與智慧,尤其是在照顧長者的日常中,滋養其對生命課題的覺悟,值得你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