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療癒建築 撫慰心靈創傷

編譯/韋士塔  |2024.07.06
273觀看次
字級

編譯/韋士塔

傳統監獄及無家可歸者收容所的設計,往往與美學無關,但一場新的建築設計運動有益引領新趨勢,打造足以撫慰心靈的建築,幫助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

過去的收容所或是為出獄婦女提供的設施,通常以實用、簡便為主,在設計上通常不會投入過多心思;然而,一場被稱為創傷感知設計(TID)的運動已經興起,該運動的訴求是人性化設計,為最需要的人建構美麗的建築。

創傷感知設計協會(TIDS)聯合創辦人寇瓦特(Christine Cowart)表示:「我們規畫空間時,會考慮是否可能觸發入住者的傷痛,或增加他們的壓力,並透過設計來緩解這些情況。」

在美國逾60%的人曾在18歲前經歷過一次創傷事件,因此,創傷感知設計可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尤其是對特定群體,例如無家可歸者,或曾入獄服刑者,因為這2個族群都可能遭受虐待及受到心理創傷。

TIDS的另一位創辦人、美國波士頓建築學院人類健康設計總監哈特(J Davis Harte)表示,創傷感知設計的建築是這些族群「療癒之旅的一部分,能夠讓他們感到安全、自在」。

美國住房慈善機構Path Home,在波特蘭買下一座廢棄教堂,改建為無家可歸者的庇護所;這項稱為「家庭村地戶所」(Family Village Shelter)的計畫相當成功,曾經入住過的家庭,時常回庇護所探望。Path Home的執行董事塔克(Brandi Tuck)表示:「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想回來,想來此玩耍,見見朋友跟工作人員;我認為,庇護所為他們提供了一段美好的經歷。」

塔克指出,庇護所運用創傷感知設計,使用大量天然材料,室內、室外都有植物,採光良好。

設計師以有別傳統的思惟,打造能夠靈活運用的空間,讓人自由移動家具,以自己想要的方式使用空間,並從中獲得尊嚴及價值感。

在建築和空間規畫領域,創傷感知設計仍是較新穎的概念;針對無家可歸者進行的建築設計約在10年前興起,相關的研究、評估案例仍待累積;專業人士表示,儘管創傷感知設計的成效尚未獲得大量數據來佐證,但已有一些TID準則可遵循,例如應該避免黑暗的樓梯間及角落、過於嘈雜、有壓迫性的音響效果,或是缺乏自然光線。

哈特指出,在設計時把創傷納入考慮,須注重自然元素,以及清晰的視野,藉此確保入住者不會感到拘束;例如,收容所採用隔音玻璃牆,家暴的受害者可以談論自身的經歷,不擔心隱私外洩,同時還能透過玻璃牆看著他們的孩子。

除了硬體設施,人際關係也是創傷感知設計的重要概念;哈特表示,妥善安排公共區域,能鼓勵社交,改善入住者之間以及他們與管理人員間的關係。哈特強調:「建立積極的關係非常重要,我們要的不只是一座好看的建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