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正文
儘管現代婚姻強調選擇伴侶擁有以情感為基礎的自由,但並不表示伴侶的選擇不受任何限制。任何一個社會都會運用社會規範,包括民俗、民德或法律等方式來規定或限制配偶的選擇範圍,不論男女,都很難超越社會所設計的潛規則。
交換利益的婚姻關係
《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改編自丹麥女作家伊薩克.狄尼森(Isak Dinesen)的自傳作品,講述她為愛遠走非洲十八年的人生經歷。故事始於丹麥的一個冬天,女主角凱倫與波爾在一次私人打獵的戶外巧遇,在失戀又沮喪的心情下,她主動與波爾協商嫁娶。
凱倫願與情感無交集又風流的波爾男爵結為夫妻,除了急欲擺脫被拋棄的難堪外,更希望藉由婚姻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她用金錢交換男爵夫人頭銜與遠走他鄉展開新生活為目的,而波爾恰巧缺錢,兩位高調的夫妻在彼此金錢與名分利益交換中,在東非開始只有表面光華,沒有內在真情結合的日子。
凱倫由丹麥長途跋涉帶著一箱箱的瓷器、水晶、書籍、服飾和生活精品遠赴肯亞,成就她積極追求的婚姻與刻意經營的「家庭」時,甚至完全沒料到,波爾在婚禮當晚竟會與其他女子毫不避諱的眉目傳情。新婚之夜,他們為農場的經營方式起了爭執,彼此開誠布公談話,波爾提醒凱倫:「你用錢買的是頭銜,不是我。」
波爾認定的婚姻關係純粹是交換,他不要婚姻、不要家,更不想分擔經營咖啡園的責任,於是,凱倫忍受冷落,獨自開墾農場,她不顧男性主義對女性歧視,利用餘暇教導土著讀書識字,提供醫藥、關懷和溫暖。事實上,這些投入與忙碌的過程,仍無法讓凱倫擺脫內心黯淡所帶來無法解脫的空虛孤寂,直至她愛上了一向獨行自由的丹尼斯,他帶她感受非洲土地,帶她翱翔天際,讓她明白人是自由的個體。
擅於挖掘角色的內心
兩人的相識是在某次晚宴後,凱倫發揮她流利的口才說故事,聽眾丹尼斯喜愛她說故事時天馬行空的本領,忍不住自懷中取出自己的鋼筆送她。凱倫到陣線支援戰事途中迷路時,別人訝異弱女子竟敢走入荒野時,丹尼斯支持並欣賞她的勇氣,送她自己隨身攜帶的羅盤。第三次,他再贈她一台留聲機與莫札特的音樂唱片,開啟凱倫本就浪漫的心靈,丹尼斯在不同的時間點技巧的選擇不同的禮物餽贈以表欣賞心意。
導演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擅於挖掘角色的內心世界,他讓全片隱身於莫札特的樂曲中,以展現凱倫和丹尼斯的一段深情。天生愛冒險的丹尼斯駕駛滑翔翼機,帶著凱倫遨遊非洲大地,從高空俯瞰壯闊的非洲大地時,只見草原、峽谷、曠野、水塘、沙漠與鹿群均聚眼下,在重重疊疊的雲氣裡,海鳥從萬頃的波光同時飛出,凱倫感動極了,在最美、最奧妙令人屏息的剎那,她緊緊握住丹尼斯的手,他們沒有四目交互,也沒有語言交談,但是他們的心靈與感情世界同時在飛揚碰撞,他們在婚姻外流離的愛情,既美麗又沉重,直至丹尼斯工作時墜機身亡。
《遠離非洲》在接近尾聲時,一場大火讓凱倫失去所有,她婚姻失守,咖啡園成為灰燼,被迫考慮回丹麥娘家。她在失去兩位曾想倚靠一生的男人,卻在即將離開非洲之際才驀然察覺,從不給口頭承諾的丹尼斯,給了她真愛、自由,以及如何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原來愛的歸屬,她早已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