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早期閱讀有助孩子未來智能、社交等能力發展,但家長團體與教師指出,幼兒園因不是義務教育,因此,教育部未常規挹注閱讀資源,讓幼兒園閱讀成政策空窗,常見幼兒在幼兒園裡閱讀被翻到破的童書,或由教師自掏腰包添書。
走進台北市南海實驗幼兒園教室,一進去就看到許多知名童書作品,這些書籍幾乎統統都是老師自掏腰包購買,用以充實孩子閱讀。園長劉珍華表示,孩子愈喜歡看的書,愈容易破損,目前幼兒園並沒有固定專項補助購書的經費,需要從學生材料費或預算裡的設備費提出部分經費購書,或是年底向教育局提出申請購書的專案計畫,亦是幼兒園充實圖書可行的方式。
除了公共化幼兒園缺乏常規性的購書經費外,現在愈來愈多準公共幼兒園也面臨類似問題。根據相關補助規定,政府會簽約提供準公共幼兒園一百本童書,但這僅限一次性提供。
除了購書,也需要營造閱讀環境與陪讀方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陳昭珍認為,大人也要愛閱讀,才能帶著孩子一同感受閱讀的愉快,學校也要提供孩子自由閱讀時間,讓他們聽故事或者自己閱讀,也要有可以聊書的時間。
他山之石,據報導,香港政府為培養幼兒閱讀興趣與習慣,自二○一九年起就針對所有幼稚園、幼兒中心發放「幼稚園推廣閱讀津貼」。
該津貼供幼稚園購買不同種類圖書,包括中、英文繪本、「大圖書」,但不應購買電子圖書,並盡量分配適量資源舉辦多元化、富趣味和適切的閱讀活動,如閱讀獎勵計畫、家長義工講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