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子女要照顧其生活,負起養育之責,同時給予善良的教育,養成良好的習慣,經常進出圖書館,多看好書。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6.國際律儀十事(種族、人權、生權、戰爭……)
(1)國家人民要和諧,不營私弄權,不黨同伐異,不製造分裂內亂,不計較前仇舊恨。
(2)種族要平等,不可故意挑起族群對立,對少數民族要尊重,對弱勢大眾要愛護。
(3)人權應該受到尊重,舉凡生存、參政、財產、自由、文化、智慧、信仰等,均應受到尊重與保障。
(4)大地眾生皆有生存的權利,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應享受同等的生存權,因此不但不可任意「殺生」,繼而要「放生」、「護生」、「惜生」,以慈悲心怙護一切眾生。
(5)戰爭是最不文明的行為,一場戰爭,多少妻離子散,多少生靈塗炭,多少財產損失,多少文化毀滅,所以凡人要養成和平的性格,國家和民族之間生命要同體共存。
(6)重視國際邦交友誼,促進國際經貿往來,舉辦國際會議交流,尊重國際種族通婚;「天涯若比鄰」,這是現代人應有的胸懷。
(7)提倡國際之間語言要溝通、文化要交流、種族要平等、經濟要互助、物質要互通。四海之內,如兄如弟,大家要做「地球人」。
(8)國與國之間要提供移民、開放觀光,對於國際人士進出海關受檢時,應該給予尊重;旅客也應配合、接受當地的出入境辦法規範。
(9)國際間遇有重大災難,應該本著人道精神,迅速提供救援,彼此相互幫助,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共生共榮」的關懷。
(10)凡是正信宗教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包容,各自的教主不同,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義各有所宗,應該各自發揮,彼此「同中存異、異中求同」;教徒之間則可以彼此溝通往來,增進友誼。
7.教育律儀十事(學習、服務、技能進修、尊師重道……)
(1)家庭教育:父母對子女要照顧其生活,負起養育之責,同時應該給予善良的教育,包括語言、思想、行為、道德、人格等,都要有所規範,從小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生活作息規律、行為情緒正常、待人謙虛有禮、不看不正當的書刊、不沉迷網路、電視等,進而要經常進出圖書館,多看好書。
(2)學校教育:除了重視知識的傳授,廣學多聞;尤應重視人文思想的提升,道德人格的健全,以培養身心均衡發展的下一代。
(3)社會教育:人要學習各種謀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擁有三張執照,例如:檀講師、教師、醫生、護士、會計、駕駛、廚師、水電、縫紉、室內設計、農耕、園藝、書畫、編輯等。
(4)終身教育:學習是一生的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要永續學習。學習最重要的是──學習服務,學習奉獻,學習利人,學習尊重異己,學習共生和諧。
(5)生活教育:生活要有規律,不得浪蕩嫖賭,不得吸毒菸酒,要注重運動保健,要守時、守信、守道、守法。
(6)知識教育:普通常識,地理歷史,都要涉獵,尤其有關人文知識等,要事事關心,處處用心,變化氣質,開拓心胸,擴大視野。
(7)思想教育:思想要純正,見解要正確,學習吃虧忍耐,經常懺悔改過,不斷進步新生。
(8)人格教育:以慈悲人格為學習目標,以諸佛菩薩為效法榜樣,以戒定慧為求道根本,以智仁勇為做人方針,心中要建立「聖賢偶像」的觀念。
(9)道德教育:凡儒家的四維八德,道家的清靜無為,佛教的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等,都應該學習、實踐。
(10)全人教育:要能自覺,要能明理,要有自動自發的自我學習精神,要自我突破,要能如禪師們不斷「提起疑情」、「參究話頭」,更要明白自己何去何從。
8.信仰律儀十事
(1)僧信之間不應金錢往來,不可互相借貸,以免糾葛不清,破壞道誼。
(2)信眾與僧眾往來,應建立正確知見,如:僧事僧決、不任意留宿溜單僧侶,以免破和合僧,違犯五逆之罪。如果護持違反清規、背叛師門之僧侶,亦視同犯戒。
(3)佛光會員遇有糾紛,應依國際佛光會所訂之「七滅諍法」處理之。
(4)每日早晚定課,自我精進;每周放香一日,或閉關半日,自我修持。
(5)每日誦讀一篇《佛光祈願文》,自我發願;每日皈依三寶,自我提升。
(6)正信因果業報,正見無常苦空,明白緣起真理,奉行八種正道。
(7)人間佛教生活佛法化,生活中要有信仰,舉凡婚喪喜慶、房子喬遷等,應以佛教儀式行之,不鋪張浪費、不迷信執著看風水、時辰,應知只要心好,則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
(8)人生應該及早規畫修道生活,如參加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短期出家、遊學參訪等,或投入義工服務的行列。
(9)聚會應酬時,應表明自己是佛教徒,不勸酒、不酗酒;不便時,至少也應做到以茶代酒(不醉酒為原則)。
(10)布施時,應該量力隨喜,要做到不自惱、不自苦、不懊悔的布施,並且應該選擇從事教育、文化、慈善、修持等對舉世有貢獻的正信道場,做為種植福田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