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純綉
前幾天聆聽一場演講,大夥兒排隊等候進場時,見一老婦,戴毛帽及手套,身著厚長外套又再加短夾克,當天氣溫約二十五度,她的穿著似顯突兀,再加上她肩上的皮包及手挽的兩個提袋都滿是油漬,心底居然浮起遊民的畫面,繼而有「她也來聽演講?」的疑惑。
入座後,發現她坐在我的左前方。演講者談吐風趣,還未進入主題,全場即已爆笑,我也聽到她開心的笑聲。正式開講了,她用微顫的雙手打開皮包,取出紙筆,這下我更好奇:「她作筆記?」
是的,她邊聽邊寫,既寫得一手好字,且即刻將講演者所說的內容做條列式的歸納。少說也有八旬年紀,不只對藝文活動關注,且展現認真求知的態度,油然升起敬佩之心。
演講進行一半時,她的筆記本滑落在地,有一張卡片掉出來,上頭斗大的字,六十年資深醫師ㄨㄨㄨ,還附有照片,該是表揚大會留下的紀念,正揣測是她本人之際;演講者秀出位於非洲某部落生活的投影片,她高興地對座位旁邊的人說:「我曾跟隨醫療團隊到過那個地方。」果然,猜中了。
返家後,她的身影仍盤桓在腦海,思緒澎湃,是啊,無論將相諸侯或販夫走卒,凡人都會老,都得面對生命的秋冬。或許她的裝扮容易引起誤會,但她不懼生理衰老,走出家門,充實心靈生活,打從心底為她按讚。
自己也不禁反省,爾後再看到長者,無論其外表穿搭如何,我都要思及對方年輕時對社會的付出:他們可能是充滿愛心的教師、風吹日晒的郵差、辛勤耕種的農夫……不管哪一行業,在其崗位上努力了一輩子,而今年邁了,動作緩慢了,甚至裝扮有些唐突,都不該另眼相待。
同理長者的衰老,思及他們的貢獻,為她(他)們拍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