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蕭錕
文/星雲大師
各位受八關齋戒的戒子們,大家晚安!
受八關齋戒,就是讓我們在家的信徒來學習出家人的生活。在家的信徒,以「有」為生活,有家庭、有夫妻、兒女、事業、金銀財寶,什麼都擁有,可是出家要「無」,什麼都可以不要,甚至你們來受戒的時候,身上的金銀首飾,乃至金錢,都要放下,要空無所有,來感受「無」跟「有」的對比,哪個對自己有利益。
所以,八關齋戒裡面,除了五戒,還有不持金銀寶物,不香花鬘塗身,不坐臥高廣大床。什麼都捨棄了,人家說「無官一身輕」,「無」了以後,你有什麼感受嗎?
從「無」中昇華自我
佛教並不反對在家人擁有,不過要知道「有」的生活,是有人我、有對立、有計較、有負擔、有拖累,你們幾十年的人生生活,我想一定深有感受。假如說,現在你能學習一天一夜在「無」中生活,這個「無」,就無負擔、無人我、無是非,好像我們每天盥洗一下,「喔!好輕鬆啊!」或者天氣太熱,突然到了一個比較涼爽的地方,「喔,好清涼喔!」八關齋戒主要就是要給我們輕鬆、清涼,給我們在「無」的裡面昇華,讓人生、精神、心意更加地無限。
過去有一個信徒問智藏禪師:「禪師!請問您,有沒有天堂和地獄啊?」智藏禪師回答:「有啊!當然有天堂和地獄啊!」再問:「有沒有因果報應啊?」「有啊!」「世間有沒有善惡好壞、佛法僧三寶啊?」「當然有啊!」凡是他問什麼,禪師都回答「有」。
信徒終於說:「禪師,您的說法恐怕有錯誤吧。」智藏禪師說:「我說的話很正確啊,怎麼錯誤呢?」信徒說:「我在溈山禪師那裡聽的,跟您都不一樣。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地獄,他說『無』;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他也說『無』;我甚至問他說有沒有佛法僧三寶,他也說『沒有」;他都說『沒有』,您怎麼都講『有』呢?」智藏禪師一聽,說:「我問你,溈山禪師他有沒有家庭、妻子、兒女啊?」「他沒有耶!」「他有沒有金銀財寶、房屋?」「他也沒有耶!」智藏禪師說:「所以,溈山禪山才跟你說『沒有』啊!你有妻子、兒女嗎?」「當然有啊!」「你有沒有金銀財寶啊?」「有啊!」「所以,我才跟你說『有』啊!」因此,我們在家人的生活,以「有」為重要,出家人的生活,以「無」為法樂。
究竟我們的生活裡,是「有」好?還是「無」好呢?當然,在社會生活,會有家庭,不能「沒有」,沒有錢、沒有兒女、沒有父母,當然不好,要有。但是出家人如果有這許多的牽掛,他在佛門也就不會安心。像我們,雖沒有父母,但天下人都可以做為我的父母;雖沒有兒女,但天下人都可以做為我的兒女;雖沒有積聚財產,沒有關係,陽光、空氣都是共有的,也等於是我們的,一樣啊!
有人看到我們,會說:「真可惜,怎麼出家了?出家無家,好可憐喔!」其實,像你們都有家,今天如果不回家,明天可能就有問題。而我們沒有家,出家無家,處處為家,今天在這裡雲遊,明天到那裡行腳,自由自在,沒有人干擾啊!所以,這個「無」,也不一定不好。像你們大家對我,可能是不會認識的,「星雲大師很有辦法啊!在世界上,建了幾百間的寺廟。」可是在我心裡,是沒有一個徒弟,沒有一個登記在我名下的房屋,我統統都沒有。
過去有一個道樹禪師,把一個寺廟建在道教的道觀旁邊,道士就很討厭:「怎麼和尚把寺廟建在我們道觀的邊上?」這許多道士有法術、有神通,時而撒豆成兵,時而呼風喚雨,變化萬端,讓寺院裡的一些年輕出家人很恐懼,都嚇得跑走了,唯有道樹禪師一住二十年。道士生氣,「算了,讓你住在這裡,我們道觀搬家,到別處去。」
信徒就問道樹禪師:「師父啊!您是什麼力量,能夠戰勝這許多的道士呢?」「一個字。」「一個什麼字?」「『無』!他們有法術,他們有神通,『有』就有限、有窮、有盡,我呢?沒有法術,也沒有神通,我不會變化,我是以不變應萬變。這個『無』,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當然我會勝過他啦!」你們來學習過一天的出家生活,受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這樣的學習,讓你們回去家庭,能戰勝那許多「有」的生活;當然,是要超越它,不是不要它,比它高一點。
不為生氣而養蘭
有一位金代禪師很喜歡蘭花,養了很多品種的蘭花,愛護得就跟命一樣。有一天要出門辦事,就叫徒弟說:「好好地照顧蘭花啊!」徒弟很緊張,知道師父對蘭花很重視,哪裡曉得,一個不小心,還是把蘭花架子絆倒了,所有的蘭花跌得支離破碎。徒弟心想:「這下子糟糕了,師父不知道會有多生氣?」見師父回來,趕快就在門口跪下來,說:「師父,我什麼處罰都願意接受,請您不要生氣。」師父說:「什麼事情要生氣呢?」「我把蘭花都打壞了!」師父說:「我種蘭花,第一是為了美化環境,第二是為了供養佛祖啊!我不是為了生氣種蘭花的。」所以,生活「有」,就有;「無」,就無嘛。
學習自我管理
你們受八關齋戒,雖然只是一天,回去了以後,應該如基督教每個禮拜天做禮拜,佛教叫「六齋日」,一個月六次。不過現在大家生活很繁忙,不像過去的農業時代,可以減少。這一天,你學習了這種「無」的生活,回到家裡,用「無」的思想來統理家庭,比如:凡事我不一定要計較、我不一定要擁有什麼、我不一定要跟你們比較、我不一定要生氣,我是為了快樂人生啊!那麼,家庭必然更加和諧。
你們來受八關齋戒,所謂「戒」:
第一,戒是管理自己的原則。現在你看管理學很風行,比如大學裡面設有管理學院,甚至各單位,也有所謂醫院管理、學校管理、工廠管理、公司管理、什麼管理……實際上,最重要的是自我管理。你管理錢財很容易,因為錢財不會講話,你要用它,都不用說,隨你的意見;你管理事情,家裡的事情,它也不會講話,隨你怎麼安排,那些鍋碗瓢盆都會聽你的話。
但是管人就麻煩了。不過,也有的人本領高強,會管人,但是不容易管理自己。像過去好多的軍人、大將,一個命令下去,百萬大兵都聽他的話,或者政府的部長、長官,一個命令下去,所有的部下都聽他的話。可是,他回到家,對自己的老婆,卻沒有辦法。
就是夫妻關係很好,相敬如賓,沒有什麼誰管誰的問題,大家相親相愛,但是,自己的心,貪欲、瞋恨、嫉妒、愚痴,也沒有辦法掌握。你們大家想想,我們這一生最難管理的是誰?就是我們自己的心。所以,現在我們要來受八關齋戒,主要就是要學習自我管理。
第二,戒是自由的意思。受戒,不是束縛,不是說這個不能、那個不能。你到監獄裡做個調查,就會知道,那些失去自由的受刑人,都是犯戒的人。像八關齋戒前面的五戒,殺人、打人、壓制別人;貪汙、侵占財產、竊盜;邪淫、迫害家庭、迫害風俗;毀謗、妄語、假冒品牌;酗酒、吸毒,就犯罪了。所以,失去自由,就是自我管理不好。
佛教這許多的戒,不但是給我們自由,也保護我們,讓我們不去侵犯別人,就沒有人侵犯我,我就自由了。例如五戒,不侵犯人家的生命而尊重;不侵犯人家的財產而施捨;不侵犯人家的身體而保護;不侵犯人家的名譽而讚美;不侵犯自己的理智而尊重自他的身心健康。
所以,戒,是一種現代所謂的自由民主,是真正自由的意義。不但是自由,還是積極的行善。像我們守戒,初步的戒,叫「攝律儀戒」;再高一點,叫「攝善法戒」;再高一點,叫「饒益有情戒」。
什麼叫做「攝律儀戒」呢?就是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要管理自己。再高一點,要做善事,要幫助別人。然後要做菩薩,菩薩戒是要饒益有情。當然,學佛如同讀書,大學、碩士、博士,也要讀十幾年,成佛是沒有那麼簡單的。
以戒為師
有人問我:「你來生想做什麼啊?」我說:「我來生做和尚。」大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你還要再做和尚呢?」做菩薩、成佛,不是那麼容易啊!我要一生一生地慢慢來。不過,沒有關係,佛道遙遠,只要我不停地向前走,總會到達。
你們大家雖然只是參加一天的八關齋戒,但是這個一天,在你們一生當中,或者一個月當中,或者一年一次,對人生的成長是超越的,是不可限量的。就像一句話說出來,經過電視轉播,全世界都可以聽到。
你們有看《人間福報》嗎?要耐煩,這也是薰習,就是不要讓自己的身心「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慢慢地給它記住──我是學佛的!
戒,是規則,就像依於交通規則,道路是平安的;戒,像城牆一樣,能保護我們的安全;戒,好像光明、燈光一樣,會引導我們到安全的地方;戒,就好像水裡的船隻,可以帶領我們到彼岸去。戒,是我們的老師,「以戒為師」,希望大家持八關齋戒,佛祖保護你們,功德無量。大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