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早年渡海來台,透過舉辦念佛會、青年歌詠隊、弘法隊、青年會、學生會、兒童班等,展開對社會弘法的責任。圖為佛光山五十周年慶系列活動,大師與五十年前歌詠隊及演出人員,於佛陀紀念館合影。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文/星雲大師
順應時代自我提升
我希望今後不管哪一個國家的佛教徒,每一個人的密行,至少要把自己昇華得像佛祖一樣。
至於養生之法,我不知自己有什麼養生之道,不過對於吃,我吃得很簡單,也吃得不多。從小因為生長在貧窮的農村,沒有好的吃,童年在叢林裡過著出家生活,也是吃不好,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營養,也談不上衛生。
直到後來出來弘法,偶爾有人準備很好的東西給我吃,我也不習慣,因為對一飯一菜,已經習慣了,有時候以茶水泡飯,也能飽餐一頓。
現在的人吃得太鹹、太油、太豐富,所謂「病從口入」,很多毛病都是吃得不當造成的,所以講到養生之道,我想不要有特別的嗜好,不要吃過於刺激的食物;有時候少食,也是治病的良藥。
提問八:十幾年前台灣商人紛紛到大陸投資,此與現在南韓的企業慢慢轉移到北韓投資的情形類似,可否請大師根據台灣的經驗,提供一些建議給我們參考?
大師:商人應該像佛法一樣,沒有國界之分;商人是哪裡可以賺錢,他就往哪裡去。在十幾年前,中國大陸比較貧窮,台灣的商人便一窩蜂地前去投資,一來幫他們建設,同時也賺他們的錢。現在因為投資的人多,慢慢為大陸帶來財富,所以他們也很喜歡台灣的商人,兩邊相互得益,皆大歡喜。
現在的南韓與北韓,過去南韓也是比較富庶繁榮,現在到北韓去投資,這也是自然的現象,就讓它自然地發展。總之,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教育、學術要交流,財政、經濟也要交流。交流,就是大家都有飯吃,大家都有好日子可過,大家都是朋友,即使不同的也會同,不平等的也會平等。因此,由商人來帶動相互的溝通、聯誼、來往很好;若能再從宗教上來超越一些限制,對於大家身心的解脫、自在,也會很有意義,所以我想應該加以鼓勵,甚至不管任何國家、團體,都應該歡喜助成。
信仰傳承慧命延續
提問九:可否請大師對韓國信徒開示幾句佛法,以啟發他們的信心?
大師:韓國佛教,過去跟中國佛教等於是兄弟之教,尤其韓國經過歷史上的戰爭,以及一些災難困頓,直到現在仍然保存許多古寺院的建築,出家人也保持傳統的生活與僧裝。
基本上,韓國佛教在近幾年的世界佛教發展當中,算是很有基礎的,但是也不能因此自我滿足,不能以閉關自修為尚。所以,我覺得今後韓國佛教,應該要走出去,要與世界各國的佛教多多相互聯誼。或者如剛才說的,要「與時俱進」,對於現代化要加強,要能適合人民的需要,因為韓國佛教基本上等於是國教一樣。但是現在韓國有一些知識分子、經商人士,慢慢改信基督教,為數也不少;韓國佛教界如何因應、改善這個現象,這是今日的一大課題。大家應該要去好好研究,為何我們的佛教徒要去改信基督教呢?這必然是因為佛教不能適應時代所需,不能適應人心所求,所以我們要認識現在這個新時代,要研究一些新方法來適應人民的新生活。
剛才講過,佛教的教義是不能更改的,但是弘化的方法要能不斷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契合人民的需要。
提問十:過去台灣佛教以老年人信仰為多,現在已慢慢走向年輕化,請問大師,這種現象是如何轉變的?
大師:佛教實在不應該分年齡層,每一個人都需要佛教,不管是老人、青年,或是兒童。不過每一個國家還是以青年為主,青年是國家的棟梁,青年能奮發向上。所以過去幾十年間,我就喊出「老人的錢,青年的力」,意思就是藉著老年人的金錢布施,用來讓年輕人辦一些活動,從事一些有益於社會的弘法事業。
說起台灣佛教從老年人慢慢年輕化,最先是從大學開始,在每一個大學幾乎都有佛學社團,讓大學生參與佛學研究,甚至每年寒暑假都能到寺院參加大專夏令營、佛學講座、短期出家、八關齋戒等,就這樣讓佛教青年普遍增加了。他們在社會上,有的從事報紙的編輯、記者,甚至演藝圈中的男女主角,也是佛教徒。
現在的佛教也興辦很多事業,如辦雜誌、學校、電台等,佛教的人才在佛教裡教學、主持節目、播報新聞等,所以現在台灣的佛教充滿青年的朝氣,甚至兒童方面,有童子軍、女童軍,光是台灣就有二、三百個童軍團。童軍團讓兒童從小就進到佛教裡來,接受佛法的薰陶,長大後對佛教具有正信,進而就能成為正信佛弟子。所以,講到傳承,父母要把信仰傳給兒女,佛教的慧命才能延長。因此,「佛教青年化,青年佛教化」,值得我們用心著意。
包容大眾擴大參與
提問十一:今年是大師到台灣弘法屆滿五十周年,可否請大師談談您這五十年來的弘法心路歷程?
大師:我是中國大陸江蘇人,我在五十六年前到台灣,最初是從事教育、寺院行政;直到五十年前,我到宜蘭雷音寺正式從事弘化工作,這才與信徒結合在一起。
當時我辦念佛會、青年歌詠隊、弘法隊、青年會、學生會、兒童班等,展開我對社會弘法的責任。所謂「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所有參與的信徒,不分男女老少,我都針對他們的需要,給予不同的教材。例如:喜歡唱歌的,教他們唱歌;喜歡文藝的,讓他們從事寫作;喜歡弘法的,則到監獄佈教。如此一來,青年有了工作,有了參與的機會,就不是只到寺院拜拜。這樣展開我的弘法事業後,不但度了很多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也幫忙我弘法,例如幫我辦大學、成立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建寺等。
如果當初我沒有攝受這些人才,我一個人如何能成事呢?所以佛教的事業要大家一起來從事,要有心量包容大眾,讓很多人都有空間、因緣一起來參與,這是很重要的。
提問十二:請問大師,佛教的慈善救濟與文教弘法,哪個重要?
大師:這個問題問得很有趣,就是說我們在社會上傳教,是用經濟、慈悲、醫療、物質來引人入道好呢?還是用佛法來增進人們的信仰好呢?
基本上,佛教也是一種教育,但是辦教育比較艱難,不容易看到成效;反之,透過慈善救濟,很容易獲得社會人士的認同,比較能快速讓人接受。
關於這一點,我曾做了一個比喻:家裡有客人來了,小兒小女在旁邊吵吵鬧鬧,父母就拿錢讓他們去買糖吃。小兒小女拿了錢,很歡喜地走了,但是問題下次還是會再發生,並不究竟。我認為慈善救濟雖然比較能即刻收到效果,但佛法真正的根本在於宣揚教理,也就是要教育。例如,小兒小女吵鬧,應該對他曉以做人的道理,讓他懂得禮貌、尊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因此,雖然教育並不容易立竿見影,不過佛教也不能急就章,不能光是靠著慈善來利益社會。我認為,慈善事業固然需要,但是佛教的教育更為重要,雖然教育推動起來很困難,但是大家還是要盡心盡力來發展佛教的文教事業,這才是我們弘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