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期國內掀起人工智慧(AI)熱,不少人擔心會更加衝擊被認為沒「錢」景而式微的人文科系。不過,學者認為,AI與人文學科絕對不是二選一,反而是人文學科轉型的好機會。
高中歷史老師張維倫表示,文史哲科系應積極做數位人文的史學轉向,以最近熱門的AI為例,史學研究應要跟生成式人工智慧多對話,從最基礎的文書處理、編檔,到更深入的從大量資料中找到史料的關聯性等,「人工智慧除讓研究工作便利,應該要能夠幫文史哲人才,創造更多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
串聯學科 人人都是跨領域
南台科技大學多媒體與電腦娛樂科學系副教授楊智傑認為,AI是人文科系轉型的好機會,建議沒有頂大國立招牌當「防火牆」的人文系所應加快動作,橫向跨科系串聯,教授也應更加著力透過AI協作,而不是獨善其身拚論文拚產學而已。
楊智傑解釋,現今趨勢是大學愈來愈往打破學科界線,人文科系與其他科系的串聯更方便,其中一種應用便是「數位人文創意學」(Creative Digital Humanities),舉凡透過影視、動漫、遊戲、數位內容的表現形式,投放到各種產業,人文科系的研究調研能力便是核心,應多關注文史轉譯能力的發展。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馮卓健表示,歷史學家應要好好學習如何使用AI進行研究、教學,AI跟人文學科絕對不是二選一,過去教育把文理科劃分得太清楚,導致學界缺乏真正同時具備科技技術和人文素養的人才。
馮卓健強調,跨領域不該單單只是把很多各有所長的人聚在一起,應該是由不同學科思惟的學者合作,這樣每一顆大腦才會都是跨領域。
申請入學 成大歷史系掛零
AI崛起,也衝擊大學招生,今年申請入學日前公告成績,成功大學歷史系招生掛零,校方指向是因「AI浪潮」,但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等校歷史系卻無此狀況,引發關注;不少歷史系學者認為,成大歷史系招不到學生不見得是敗給AI,可能與招生策略有關,誤判「自身市場位置」,且南北發展失衡也是遠因。
成大歷史系今年個人申請正取跟備取學生,幾乎也都同時錄取台大、政大、台師大的歷史、中文或其他社會科學或及語言科系,這些學生最後可能選讀去念其他學校的人文學科。
「南北發展的失衡也是長期狀況。」馮卓健表示,高雄市沒有任何一間大學有歷史系和碩博班,台南只有成大跟台南大學有相關科系,嘉義只有中正大學,以及嘉義大學的應用歷史學系,彰師大有歷史所但沒有系,他認為,區域上還是需要達成平衡,讓各地的高中老師都能在職進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