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近日示警,國內新冠疫情進入第6波Omicron且進入流行期,預估8、9月後才會有下降趨勢。專家提醒,尤其要注意「長新冠」後遺症的影響,會讓粒線體發生質與量的變化,無法正常運作,因此保護身體和強化粒線體健康,至關重要。
藥師出身的德風健康館創辦人伍慶雲說,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出現許多症狀,包括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俗稱「腦霧」)、胸痛或胸悶、睡眠困難、心悸、嗅覺或味覺改變與皮疹等等。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定義,所謂「長新冠後遺症」,是指廣泛定義為最初感染COVID-19或SARS-CoV-2後持續或發展的體徵、症狀超過4周或更長時間。
被譽為「台灣粒線體之父」魏耀揮表示,新冠病毒影響粒線體的運作,把「能量工廠」轉換成「病毒工廠」,讓身體粒線體發生質和量的變化而不能正常運作。他指出,粒線體是細胞的發電廠,負責將食物轉化為能量ATP,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魏耀揮引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和美國賓州大學在費城小兒專科醫院一項研究,指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粒線體功能受到很大影響,這種損傷,甚至在病毒清除後也無法恢復,屬於永久性損害,導致所謂的「長新冠症候群」。
要在日常中保護粒線體,必須建立3個基本觀念:
1.健康的生活方式。 多吃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堅果,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保護粒線體,還有適度運動和戒菸限酒。
2.避免接觸環境汙染物。 在空氣汙染嚴重地區,外出時佩戴口罩,可以減少吸入有害懸浮微粒;避免飲用受汙染的水,確保水源乾淨。
3.合理使用藥物。 在服用藥物之前,應諮詢醫師,了解藥物的副作用,並根據醫師建議,合理使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