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電動車以其價格優勢,有強大競爭力而行銷全世界,引起美國和歐洲的緊張。美國汽車產業一直是企業龍頭,勢力盤根錯節,政治遊說影響力特別大,因此發動反傾銷、高關稅之戰。理由是大陸產能過剩,政府補貼造成了全球市場的轉變。歐盟則準備用高關稅來加以應對。
如果從全世界因生產過剩而對其他國家發動「行銷」(當時尚無「傾銷」用法),那最初的起動者恐怕是一九五○年代的美國了。當時美國在二戰後糧食生產過剩,民間消化不下,價格暴跌。美國為了強化亞洲人對於牛奶和麵粉的需求,先是以美援的方式,幫助戰後的日本。但僅僅援助也不一定會受消費者青睞,更何況日本人以米食為主,麵粉食品市場很小。美國於是在日本進行宣傳:日本人的身材矮小,體格不夠健壯高大,就在於缺少牛奶和小麥,像美國人就是如此高大;因此日本一定改變飲食習慣,才能改變國民體質。有一度美國也將生產過剩的奶粉贈送給日本,讓小學生免費喝牛奶,從小培養新一代的生活習慣。
這就是一九五○年代的美國行銷。它先行銷一種觀念,一種價值觀,再進行產品銷售,如此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電動車也是。在全世界節能減碳、避免地球暖化的正義大旗下,電動車被視為是環保節能的一種道德產品。美國是電動車生產大國,特斯拉即是代表。這逼得日本大廠如豐田、本田不得不跟進。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相繼出現。但中國大陸卻以電動車的技術,彎道超車,以大陸市場之龐大,得以支撐大規模生產而價格低廉,急起直追,終於越過美國,越過特斯拉,成為新崛起的電動車生產大國。
這件事情的核心矛盾,是美國和歐洲先提倡了一種價值觀,讓中國跟進。有一度中國是特斯拉全球最大的市場,獲利驚人。但等到中國自製的電動車趕上了,符合此一價值,且價格遠遠低於歐美電動車,問題就出現了。歐美既不能否認電動車對節能減碳的價值,又不能否認中國大陸的車確實比較便宜,最後可能打垮一些缺乏競爭力的歐美車廠,於是只能祭出「傾銷」,再課以高關稅,試圖阻止中國汽車的進口。
但問題即在於:特斯拉主要工廠在中國,歐洲某些車廠的生產部門也在中國,如果課以高關稅,自己的汽車公司也會跟著受害。德國總理蕭茲即表示,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壁壘只會讓一切變得更加昂貴,讓所有人變得更加貧窮。他強調,如果專注於進步和創新,他相信德國將於二十一世紀繼續走在汽車產業的最前端,但這需要公平和自由的世界貿易。
然而歐盟執委會已決議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差別只是關稅的高低。這也將逼使得中國的電動車廠轉向去歐盟國家設廠投資,匈牙利、比利時、葡萄牙等,都會是一種可能。
電動車只是一個例證。它說明世局的變動極其迅速,由歐美倡議的價值,一旦變成不利,就會有新的說法與制裁出現。如果中國要成為更有影響力的國家,最終還是得成為價值的倡議者。不管是自由貿易、保護主義、環境主義,價值的話語權,才是最核心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