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四日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退休;日前他接受《今周刊》專訪,談六年來應對世局變化的決策。他說現在的台積電,不只是台灣的台積電,更是世界的台積電。
台積電擁有尖端技術與產能,根植台灣;由於世界不再安寧,不再是互通有無的全球化,竟成地緣政治家必爭之公司。為應對時局,才赴美國、日本、德國建廠,走向世界。
這家半導體龍頭企業如何布局全球呢?首先是著眼客戶、股東和員工的利益。客戶希望抵近生產,確保供貨;員工走向世界,能增廣見識勇氣;股東則盼有穩定利益。台積電兼顧三方,穩住自我,不在強權間選邊站。
其次,走向世界的決策,來自民主合議、集中智慧的共識決。經營團隊有異見時,就不會提到董事會討論,力求同心團結。另外,技術是台積電的寶貝,當全世界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都需要台積電的產品,就是走向世界的本錢。
近年台灣政界格外嚮往世界的台灣。前總統蔡英文在二○二四新年談話中說,領政八年留下一個世界的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就職時也說,要展現自信讓世界迎接新台灣。兩位還都舉台積電為例,思慕能像台積電般被世界需求與關注的焦點。
世界的台灣與世界的台積電,當然政、企有別。從地球物理解讀台灣,本就存於世界;冰河期與亞洲大陸相連,一萬八千年來冰帽冰川融化,海水面回升,淹沒了海峽,台灣島與閩省才隔海對望。
從字義擴張解讀世界的台灣,無論政治、經濟、軍事面也都是既存事實。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治理台灣,實施地方自治民選官吏,改變日據時期以日本統治者利益為導向的高壓管制,世所共見。
經濟面,台灣從發展中國家進階已開發國家,是亞洲四小龍之首;從加工出口、石化、鋼鐵、造船,發展出高科技半導體產業鏈,為世所需要。軍事面,在美蘇集團冷戰年代,台灣直面鐵幕,流血犧牲,乃自由世界的哨兵。
早在一九七九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報告即指出,台灣是新興工業地區;西方世界視台灣為發展中國家地區的典範。上世紀台灣與世界的連結,已定位世界的台灣殆無疑義。
今之蔡、賴政府所定義世界的台灣,是指以台灣名義走向世界,與兩蔣時代以中華民國走向世界,和馬英九主政時善處大陸再走向世界,已見分歧。
時代、環境、潮流都在變,兩蔣時代的主體能動自難複刻。馬英九鑑於大陸國力日強,採善處鄰邦,與世界為友的衡平政略,意在厚植台灣經貿實力,以保家衛民。
目前台灣政府的政略路線很難善處鄰邦,還不時招惹出陸方圍島軍演和機艦戰備巡航;當外界認為台灣不是很平靜的地方,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害無益。
世界的台灣不應是強權角力的支點,若藉瀕臨戰爭之憂患,而獲得世界各方關注,亦絕非穩定的策略。
借鏡台積電成功走向世界,前提應從台灣全民利益出發,避免在中、美兩強間選邊附隨,自詒伊戚。其次,民主合議,同心團結,若仍分化內鬥為黨派選舉張目,本土不寧,必定僨事。
台積電有技術本位,全世界相關產業無法拒絕他的產品,是走向世界的本錢。台灣政府的治理績效若不足法,何以奢談走向世界,或成就世界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