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最近「台北國際電腦展」開幕,前所未見的共有九位全球科技大廠創辦人或執行長群聚台灣,賴清德總統形容「台灣的上空是光芒萬丈」。台灣發展AI的實力被世界重視,AI處理大量資料時也耗費能源,能否穩定的電力供應是影響AI發展的重要關鍵,正考驗著電力左支右絀的台灣。
人工智慧在今年呈現爆發式成長,台灣近年累積的科技實力,將台灣推上AI革命性發展的熱點。最近的台北國際電腦展,多家企業都表明有在台設立數據中心的計畫,全球科技大廠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更明確宣布輝達將在台灣投資超級電腦中心與加碼第二座研發中心,台灣成為世界AI重鎮的願景可期。
發展AI,除了需要大量的人才外,電力供應更是極大的考驗。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前陣子就直指,「電力短缺已成為建造AI數據中心的最大挑戰,即使技術和資金都足夠,但如果沒有足夠的能源,還是無法順利發展AI」。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表示,「AI和電動車的快速發展,全球將面臨電力和變壓器供應短缺問題;未來不再是缺晶片,而是缺電力」。
AI發展瞬息萬變,談到增加電力供應,經濟部長郭智輝坦承,明年底前還能支持五至六家設置AI數據中心,但其他還有很多家企業也有意在台設立AI數據中心,必須考慮如何增加電力供應。不過,經濟部針對AI發展增加的吃電需求,仍是「優先以光電為主」,雖然符合國際減碳的趨勢,但猶如空中畫餅,實務面在台灣誠難做到。
首先,前總統蔡英文執政八年規畫的能源配比政策失策,光電等再生能源進度遠遠落後,如原本規畫明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百分之二十,目前僅占約百分之九點五到百分之十,證明光電等再生能源並非穩定可靠。而且台灣平均電價猶低,國際的燃料價格又居高不下,台電公司去年底累計虧損已近四千億元。台電對再生能源的購電成本已比一般發電成本高出逾四成,若發展AI用電是要優先從再生能源支應,無論從供電穩定與供電成本來看,都不會是如意的算盤。
若再生能源的發展與供電不符預期,但在台的AI數據中心吃電能力勢將繼續大量攀升成長,未來對台灣總體經濟與民生用電都將造成很大的負荷與衝擊。
台灣的光電發展法規面寬鬆不周,執行面弊端重重,導致許多光電能源是以犧牲農漁業、破壞土地資源換取,對台灣環境的永續發展傷害很大。如果台灣發展AI要增加驚人的耗電量,卻是用極快的速度大量殘害台灣的環境,未來國民要付出的代價將比想像更可怕。
二○二五年至二○二八年是AI應用爆發期,誠如國內企業家所言,「得AI者得天下,但全球對減少碳排量已訂出嚴格的管控目標,例如二○三○年時就要達到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百分之五十的目標。台灣希望打造成為「人工智慧島」,但要如何大量發電,同時又要減少碳排,是政府及所有企業需要共同思考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