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隨著三年疫情解封,旅宿業和餐飲業開始復甦,不僅廣告滿天飛,民眾的聚餐邀約也不斷,各式腹痛、腸胃疾病問題,頻繁在醫院門急診出現,醫師指出,膽結石甚至膽囊炎就是其中一個大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一般外科主任黃郁創指出,造成膽結石的成因有很多,與種族、性別(女性較高)、懷孕、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患者、腸道手術後及缺乏運動有關,但最主要成因是飲食習慣。
黃郁創解釋,根據解剖位置,膽囊位於右上腹,肝臟下方。肝臟製造膽汁經由膽管至腸道幫助脂肪消化,而膽囊位在膽管旁可儲存膽汁,好比雨季吸水儲存,旱季則出水。「如果常食用高脂肪類食物,膽囊就必須不斷儲存、收縮,會造成膽汁被濃縮而過度飽和,因而形成膽砂、膽石。」
他指出,另一種不良飲食習慣,台語俗稱「大小頓(餐)」,亦即空腹很久後去吃大餐,也會造成膽汁濃縮而過度飽和,形成膽砂、膽石。所以,要避免膽結石,除要避免高卡路里、高油食物,也要三餐「定時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