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版愚公 30年移走垃圾山

 |2024.04.06
1663觀看次
字級
普氏原羚復育成功。圖/新華社
青海湖生態博物館落成。圖/取自永安旅遊官網
愚公南加花費30年清理青海湖溼地,救助溼地中的動物。他的行為感動無數人,愈來愈多的義工開始加入環保行列。圖/當代中國
溼地鳥類回歸。圖/新華社
如今魚鳥共生。圖/當代中國
30年前如垃圾場。圖/搜狐

【本報綜合報導】「這些垃圾一下子清理不了,但我再花1年、2年、3年、4年,大不了5年,肯定要清理完。」1990年代,中國大陸一名年輕人南加剛到青海湖草場工作,被遍地的「垃圾山」震驚,難過之餘,他默默許下這個「搬山」的宏願,沒想到一搬就超過30年。青海湖東南方這片已經枯竭的泊湖溼地,因為他的努力而復活,也讓他得到環保界「愚公」的稱號。

今年60歲的南加,杵著柺杖,慢慢行走在草原上。如果不說,或許大家看不出來他的右腿小腿是義肢。南加說,10多年前,他騎摩托車摔傷腿,留下腿疾,醫生叮嚀他要遠離風寒。

但他常年在環保一線,經常要下水清理垃圾,保護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久而久之,腿部感染惡化發炎,最終只能選擇截肢。即便失去一條腿,他仍不覺得遺憾,繼續守護著青海湖,堅持為環保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近期他剛做完心臟支架手術。花甲之年的他,靠自己的腿,再也走不到青海湖了。但從1991年開始,先後保護普氏原羚、復甦小泊湖溼地、救助青海湖裸鯉(俗名湟魚)、360公里環青海湖撿拾垃圾的他說:「現在普氏原羚保護好了,青海湖垃圾治理好了,盜捕湟魚也絕跡了,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拚命跑腿去保護了。如今少了條腿,也不會遺憾。」

花3年清溼地  讓嘲笑變尊重 

在他最初開始清理垃圾時,他變賣掉家中所有牛羊。換來的錢,用來設圍欄,買發電機及抽水泵,以便清理垃圾與種樹防沙。但當時的人們普遍缺乏環保意識,他的舉動招來了牧民的冷嘲熱諷,許多人說他無事可做才去撿垃圾,甚至笑他「腦子有病」。

南加不在意,他花了3年,終於將一片乾涸、滿是垃圾的溼地清理乾淨,然後找了草籽,播種、澆灌,細心照顧。這段期間,他還將他拍到的垃圾成山照片,展示給村民看。慢慢地,村民被南加的行為感動,加入撿垃圾的隊伍。一段時間後,溼地慢慢恢復,泉眼也重獲新生,草長鶯飛,甚至吸引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棲息。

「愚公」南加的努力,帶動了周邊的牧民,在經過媒體報導,更吸引中國大陸各地的義工加入,最多的時候,有300人一起跟著南加撿垃圾。他們在小泊湖設立溼地保護站、物種監測站以及生態博物館,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青海湖環保教育。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終於讓當地的生態有了較大的起色。

不斷巡邏草原 拯救野生動物

事實上,在開始清理垃圾之前,南加已開始救助青海湖周邊的野生動物。他不斷巡邏草原,幫助受傷的普氏原羚,無數次解救被掛在圍欄網上奄奄一息的羚羊,最終成功說服農戶,降低草場的圍欄網高度並拔去刺絲,避免刮傷羚羊。

南加的不斷努力,加上大陸環保政策加大對普氏原羚的保護,羊群數量從1990年代的300來隻,增加到目前的近3000隻。

現今,小泊湖從乾涸的鹽鹼地,變成墨綠的溼地,當地生態變得愈來愈好。現在的南加,把他的環保精神傳承給了孫子、孫女和無數的當地人,「有環保,才有未來」正在成為當地人的共識。他說:「我已經做了30年了,我還想做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