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目前全世界有兩萬八千所大學,彼此間必須激烈競爭好學生、好老師,為此大學發表的論文數愈來愈多,台灣也不例外。但是台灣在國際排名反而落後,每年進入世界科學家排行榜的學者更是「稀有」,突顯台灣科研困境:產出的論文不具有研究影響力。大學教師因為研究發表的壓力,只重視「量」(發表篇數),而忽略了「值」(論文貢獻)。
近期有兩個世界科學家排名公布,幾乎被台灣的大學草草帶過。一個是科睿唯安(Clarivate)所推出的「高被引學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另一個科學家排名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
被國際譽為「高熵合金之父」的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葉均蔚表示,「全球高被引學者」或「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都是分析學者發表論文後被引用的數據,由引用的廣泛度及累積量看出總影響性,來排序不同學者的科學影響力。原創性論文的作者及早期發展的作者影響力自然大,真正的原創者貢獻及影響力更大。
台大資訊管理學系特聘教授黃明蕙表示,台灣學界目前落入兩種情況,一是衝論文發表數,二是攻頂尖期刊發表,忽視論文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說,研究型大學不應以學校論文產出為關鍵績效指標,而應以畢業的博士生能夠在國際學術市場具有競爭力為指標。其他多數學校的科研應從未知領域的知識探究與論文發表,挪到關注整個社會發展的人文創新,才能為台灣的未來發展產生更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