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清明節的人文情懷

 |2024.04.05
540觀看次
字級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路人遙指杏花村」,這是多數人熟悉的杜牧詩,刻畫著四月初春,為了掃墓祭祀而走到郊野的行人,在斜風細雨中,放眼望去俱是孤魂荒塚,心中思念逝去的親人,往事縈懷抱,傷心欲斷魂,於是想借一點小酒來暖暖身子,澆澆愁腸,就在路邊問一個牧童,何處有小酒鋪子,他於是遙遙指向杏花村。

詩句很簡白,意象很清晰,但刻畫人們在清明節的絲絲微雨中,孤單落寞的心情,卻入骨三分,流傳千古。

清明節確是中華文化極其獨特的節日。歐美雖有萬聖節,但並非為紀念祖先或祭祀祖先,而是鬼節。如墨西哥的亡靈節則是融合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傳統和天主教影響,藉由節日緬懷、紀念逝去的親人。亡靈節的圖騰,例如骷髏頭、萬壽菊等,隨著二○一七年皮克斯動畫電影《可可夜總會》熱映而廣為世人所知。但清明節流傳幾千年的傳統又是始於何時呢?

有一說是始於帝王有「墓祭」之禮,民間傳習成風而成禮俗。其實在民間則流傳著更為動人的故事。認為清明始於寒食節,也就是介之推的歷史故事。傳說晉國公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而流亡在外,有一度困在荒山中,食盡糧絕,臣子介之推割下腿股肉烤炙,供重耳食用,始免於飢亡。十九年後,重耳返國就帝位為晉文公,他大封群臣,卻獨獨遺忘了介之推。

後來想起來要去找他,卻不料介之推已和母親隱居深山中。重耳遍尋不著,有大臣建議,不妨燒山即可逼出人來。卻不料山火燒盡,仍不見介之推。眾人上山尋找,才發覺介之推背著母親葬身在一棵柳樹下。重耳為自己的錯誤大慟,乃下令這一天全國不許生火,全國寒食,以紀念介之推。

次年,重耳仍上山紀念介之推,卻見當年抱著母親過世的柳樹已發出新芽,嫩綠色澤有如新生,於是晉文公命名為「清明柳」,而寒食節的次日,也規定為掃墓懷念親人的清明節。

這故事瀰漫著許多中華文化的情懷。首先是君臣的忠義。介之推為了國君的生存,忠心耿耿,寧可割股犧牲自己。而晉文公則在發現自己遺忘了當年功臣之後,立即驅車前往,恩義猶在。等到晉文公發現用錯方法而害死介之推後,內心大痛,乃為懷念而立下寒食節;次年仍不忘恩義,仍舊上山祭祀介之推,而有清明節的設立。

這故事表現出一個民族精神的核心價值,乃是人間的恩情義理,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仍念念不忘舊日恩義。而清明節則從祭祀一個人,演變為中華民族紀念祖先親人的日子。在節日的祭祀中,感念祖先,追尋生命的根源,從而肯定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無論現代化社會有多麼忙亂,每年清明節的假日,海峽兩岸,幾億人南來北往,在絲絲微雨中,返鄉祭祖,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則是多麼動人的場景。而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便是在節日流傳裡,恆久傳承,永不止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