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張瑞琪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陽光明明是白光啊!
這個看似沒那麼困難的問題,竟然難倒了很多物理大師,包括達文西、牛頓、克勞修斯、赫歇爾等人。他們都曾對此自然現象提出解釋,有的說是空氣中的塵埃反射陽光所造成,有人則認為是陽光經過水氣形成的干涉。然而愈是乾淨的大氣或愈是乾爽的天氣,天空看起來愈藍,可見與塵埃與水氣無關。結果這個問題一直到19世紀末,才由英國物理學家瑞利男爵解決。
可見日陽 色光組成
原來當入射光的波長比碰到的微粒還要大很多時,就會產生散射。瑞利發現散射強度與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稱為「瑞利散射」),也就是說波長愈短,愈容易散射。空氣分子本身非常小,對可見光都會產生散射,但可見光中的藍紫光波長最短,所以會有更多的藍紫光不斷在大氣中散射,其散射比率高達紅光的5倍。而我們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對藍光比對紫光更加敏感,所以天空看起來才是藍色的。
波長愈短 愈易散射
清晨或黃昏時,陽光在大氣中得經過更長的路徑才到達我們眼睛,有更多藍光在中途被散射了,所以朝日與夕陽看起來都是橙紅色的。彩霞就是雲反射陽光,所以也是橙紅色。天空不再是白天的藍色,是因為光線變弱了,而呈暗黑色。
除了「瑞利散射」,瑞利還解釋了我們如何判別聲音的方位。原來左右兩耳接收到的音波相位,與振幅大小並不完全相同,我們大腦就是根據兩者的差異判斷聲音的來源。
1900年,瑞利根據統計力學提出一個黑體輻射的公式,描述輻射能量與頻率之間的關係。這個公式只有部分與實際吻合,但因為沒有更好的理論,因而促使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主張能量有基本單位,因而開啟了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