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保健》慢性胃炎與壓力、飲食有關

◎蘇聰明 |2008.06.25
1399觀看次
字級

慢性胃炎是由許多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一種胃粘膜慢性炎症,根據胃粘膜病理變化可分為淺表性胃炎和萎縮性胃炎,常見於中老年人,與壓力及日常飲食有關。

造成慢性胃炎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胃炎反覆發作,以及不良的飲食習慣,精神功能紊亂,膽汁返流、刺激性物質、免疫因素及幽門螺旋菌感染等有關。

這類患者常抱怨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伴食慾不振、泛酸、噁心、腹脹及噯氣,甚至有出血、貧血、消瘦、腹瀉、皮膚粘膜變白及舌炎等現象,屬中醫「痞滿」、「胃脘痛」、「嘈雜」及「胃痞」等病症。

就中醫觀點,慢性胃炎發生的部位雖表現於胃,但其發病卻與肝、脾的病變關係密切,發病的原因大多由於精神刺激,過度疲勞,飲食不節和脾胃虛弱等,導致胃氣鬱滯,不通則痛。治療以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鎮靜、抗炎、鎮痛和調節胃酸分泌為基本原則。

診斷慢性胃炎的重點,必須詳問慢性胃炎的起因、部位、時間、性質、放射部位及併發症等相關症狀資料,才能提供正確的治療方向。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常以「強胃湯」為主方,再依患者情況加減治療,如腹脹加厚朴:噯氣噁心頻繁加半下:胃痛較甚加元胡:胃酸缺乏加烏梅:胃酸過多,可去「強胃湯」中的山查,加入海螵蛸,以加強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除了藥物治療也可配合按摩或針灸來減輕慢性胃炎病情,例如用手按摩腹部中脘穴、做環形按摩、輕重適度、每日一至二次、每次十五分鐘,或針刺中脘、脾俞、足三里、梁門、三焦俞、氣海、三陰交等穴、達到調理脾胃、理氣止痛功效。

此外,患者生活作息應維持正常,並保持心情愉悅,忌食生冷辛辣、不吸煙、不喝酒、不暴飲暴食、多吃容易消化且富有營養價值的飲食。

門診發現,這類健脾益氣,化濕消滯的中藥,有增強損傷組織的修復能力,加速損傷處癒合的作用,對消除慢性炎症,改善脾胃消化功能,有較明顯的效果,一般預後良好。至於部分萎縮性胃炎可能會轉化為胃癌,最好定期做胃鏡追蹤檢查。

(作者為高雄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