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料照片
圖/資料照片
文/心定和尚
一九九四年八月,佛光山住持平和尚巡視關心美加地區道場時,身體不適,一經檢查,發現已是肝癌第三期。之後馬上安排動手術切除腫瘤。當時醫生說,這種情況大都不出半年了;雖然五蘊假合的軀殼,凡夫聖賢都一樣,但我心裡總是期望,師兄至少也能再維持個三、五年。
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心平和尚圓寂。只能說,師兄走得太快了,那時總想:有大師兄在,我們很平安。現在很多事要自己承擔了!
當時師父上人正在菲律賓主持國際佛光會理事會議,得知平和尚往生的消息,就慈悲指示,馬上要有一位徒眾接任住持,因為大叢林不可一日沒有住持。
四月八日,宗務委員會委員們在麻竹園召開臨時會議,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票選新任宗長,結果大家公推我繼任宗長。我因此擔下這個重責大任,接續平和尚第五任住持還剩下的二年任期。直到一九九七年宗務委員會改選,我才正式接任佛光山第六任住持。雖是第六任,但從師父上人起算,我算是佛光山的第三位住持。二○○五年我退居下來以後,宗務委員會才將六年制的任期改成四年一任,可以連任一次。
以身作則,領眾薰修
剛開始接下佛光山住持,一切都在摸索中學習。師父平日忙著寫作和眾多弘法事務,山上大部分行政寺務都是都監院在處理。之前師父已做了十八年住持,平和尚接著又做了十年,我依循他們的經驗及足跡,自己摸索該怎麼做,畢竟師父引進門,修行還是要靠自己。
最初有很多事都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擔任一個大叢林的住持,必須懂得其責任和意義。所謂「住」,要令正法久住,讓佛法常住在世間;「持」,要能夠續佛慧命,使佛法持續下去,因此住持的責任非常重大。
在中國大陸,住持又稱作「方丈和尚」,典故是來自《維摩詰經》當中,維摩詰居士所居住的房子,雖只有一丈見方,但空間可大可小,就算再多人進去也不擁擠。一個寺院的方丈,要有延續佛法慧命的使命,即使住眾良莠不齊、賢愚不等,也要能夠包容、鼓勵、提攜,能夠容納所有住眾的心量。對於同門師兄弟們,無論再怎麼樣不受教,都要能夠盡量給予勸導和勉勵。
住持還有一個責任是領眾薰修。平日我要帶領常住大眾做早課、過堂吃飯;佛七時,要領眾一起念佛,為大眾開示念佛的功德、要領和方法;禪七時,要為大眾講解禪修的理論和方法,其他的行程幾乎都是在會客結緣。正因為如此,身為佛光山住持,真的是非常忙碌。
為了要以身作則,有時到北部做法會或演講,那時還沒有高鐵,就無法當天趕回山上;但是如果在台中、彰化以南,晚上演講完畢,還要連夜趕回山上,抵達時大都已是半夜十二點,甚至凌晨一點多;而早上四點半仍然要起床,帶領大家做早課、過堂吃飯。
因為如果沒有去做早課,大眾只知道「今天大和尚沒有來做早課」、「今天大和尚沒有來過堂吃飯」,他們沒有人知道,大和尚昨天半夜十二點多精疲力竭才回到山上,還得勉力處理積壓的寺務。
因此我必須要忍耐,並且讓大眾知道:和尚都不懈怠了,大眾更不敢懈怠,這就叫以身作則,所以在佛光山當住持和尚,實在不簡單。(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