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暘綜合外電報導】一項名為「阿富汗:隱藏的珍寶」特展,正在美國國家美術館展出,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二百二十八件手工藝精品,細膩的古文化令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展廳中央並以紀錄片呈現被毀前的巴米揚大佛,及雷射光重現的大佛合成圖,提醒人們善加保護珍貴遺蹟。展期至九月七日。
二百二十八件展品,時間跨度從公元前二二○○年至二○○年間,凝聚了阿富汗的鑲嵌工藝,其中包括來自四地的考古遺址發掘,有藝術上聯結阿富汗北部地區和美索不達米亞文化的金碗;艾哈農的前希臘城邦遺址出土青銅像和石雕;在貝格拉姆發現的從羅馬和印度進口的青銅像、象牙雕像及彩繪玻璃器皿;還有一百多件黃金飾品,屬於一九七八年發現的「大夏金器」中一部分。
美國國家美術館為這項展覽,製作一份詳細的文化地圖,標註約一千五百處考古遺址、古城、著名「絲綢之路」及與史前古器相關地點。館方還邀請阿富汗裔美國人胡賽尼創作文獻紀錄片,介紹古阿富汗文化、藝術品的收藏史,和富戲劇性的發現過程。
眾所周知,阿富汗巴米揚峽谷因豐富的佛教洞窟遺址,及高達五十三公尺的石雕佛像,而與敦煌石窟、印度阿旃陀石窟並列三大佛教藝術最珍貴的遺蹟。
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兩座巴米揚大佛,一尊高五十三公尺,鑿於五世紀,著紅色袈裟的稱為「西大佛」;一尊鑿於一世紀,高三十七公尺,身披藍色袈裟稱「東大佛」。兩佛像相距四百公尺,遠望十分醒目,佛像臉部和雙手塗有金色,兩側有暗洞,洞高數十公尺,可拾級而上,直達佛頂,其平台處可站立百餘人。
巴米揚石窟在建成後的千年中,飽經戰火劫難,有記載的大規模破壞就有四次。第一次發生在八世紀阿拉伯帝國的軍隊征服巴米揚期間,第二次是十三世紀成吉思汗蒙古大軍踏上這片土地,巴米揚石窟面目全非;第三次在十九世紀,占領巴米揚的英軍砲擊下,兩座大佛從此滿目瘡痍,肢體殘斷;到二○○一年三月九日,被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炸毀,大佛成了人類永恆的記憶。
大佛被毀前,石洞中終年居住自世界各地前往朝拜的佛教徒,多達五百人,他們聚集佛像前聆聽在石洞中的高僧講經。原來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揚聲器,講經者的聲音可被放大數倍,清晰地傳到聽眾耳中。
大佛被毀後,國際社會試圖修復。日裔美籍雷射藝術家島袋寬子用雷射光束打在大佛遺址上,試圖恢復其本來面目,這套光電裝置是由風力發電加上太陽能電板的力量,同時還能為巴米揚的居民提供日常所需電力,預計二○一二年六月中旬正式展示重塑的大佛,全部工程預計耗資九百萬美元(約台幣二十八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