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地球生命最佳成長溫度 編譯/韋士塔 |2024.03.09 語音朗讀 85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化石紀錄顯示,在20℃的環境中物種滅絕的狀況最少。圖/美聯社高溫乾旱會抑制物種的多樣化程度。圖/美聯社20℃是許多生物多樣性指標的關鍵溫度。圖/法新社研究顯示最適合地球物種生存的溫度是20℃。圖/美聯社 編譯/韋士塔氣候變遷及地球暖化議題備受關注,也促使研究人員對最適合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溫度範圍產生興趣;科學家依據已發布的研究報告進行系統性比對,推測最適合地球上各種形態生命存在的溫度是20℃。對人類來說,20℃的環境相當舒適,一旦溫度升高,人類的工作效率就會降低,因為釋放多餘的熱量需消耗人體的能量。儘管有許多物種能在遠高於或遠低於20℃的環境生存,但整體而言,在空氣及水中生存的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數量,仍以20℃的環境為最多。紐西蘭的研究團隊指出,生物體維持自身功能完整性並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稱為「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生物作用包含許多化學反應或其他與生命形式的延續、轉化有關的事件,並且會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加,但溫度過高時,生物作用會從峰值迅速下降。研究小組指出,海洋物種的數量可以說明生物作用及溫度之間的關聯。海洋生物的物種數量最多的地區並非在赤道,而是在亞熱帶地區。此外,從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以來,赤道地區的海洋生物物種數量正加速下滑,原因是海洋的溫度愈來愈高。研究人員把物種數量與平均氣溫進行比對,發現物種數量下滑的狀況,都出現在溫度超過20℃的地區。此外,澳洲塔斯馬尼亞(Tasmania)的研究,模擬微生物、多細胞生物的生長速度後發現,生物作用最穩定的溫度也是20℃。這幾項發現,促使研究人員開始收集世界各地的資料,尋求溫度與生命的關聯模式;研究團隊調查加拿大、蘇格蘭、德國、香港及台灣的資料後發現,20℃是許多生物多樣性指標的關鍵溫度,不僅限於海洋物種。氣溫高於20℃會導致各種多樣性關鍵指標下降,包括海洋及淡水物種對低氧的耐受性、藻類生產力、魚類的捕食率等。塔斯馬尼亞大學生物統計學教授兼高級研究員寇克雷(Ross Corkrey)指出,以全球範圍來說,許多物種雖然已進化到可在高溫或低溫下生存,但生物作用最穩定、最高效的溫度仍是20℃。這個溫度,可以大幅提高細菌、多細胞動植物等生命的物種豐富度。此外,化石紀錄也顯示,在20℃的環境中,包括海綿、腕足動物、軟體動物、海星、海膽、蠕蟲及甲殼類動物,較少出現滅絕狀況。寇克雷把這項研究結果稱為「20℃效應」,並表示這將有助進一步了解溫度如何影響生物作用、物種數量、分布以及生命進化。他表示,只要物種能夠改變其活動範圍以適應全球暖化,就有機會避免因氣候變遷而滅絕。這種效應,對海洋物種來說最有可能實現,但陸地物種的風險較高,因為城市建設、農業與其他基礎設施已大幅改變自然景觀。 前一篇文章 奈米摻黃金 治帕金森氏症 下一篇文章 機器人外骨骼 改善身障生活 熱門新聞 01木衛一火山頻爆發 謎團解開了2025.07.0602陸宣布 啟用W121銜接航線2025.07.0703【光影魔術師】碧海藍天的呼喚──戀戀東海岸2025.07.0604【綠手指筆記】療癒系養蘭記2025.07.0605佛光山攜手多倫多大學 合作推廣人間佛教2025.07.0806【特搜啟示】2025.07.0607【精選書摘】《你就是自己的焦慮處方》 思考無法解決感覺問題2025.07.0608【人間有愛】從居家防疫看人道精神2025.07.0609兆顆氫彈能量 超級閃焰恐釀災難2025.07.06106年新低 前5月建物抵押棟數 年減24%2025.07.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落實清潔工作 推有機耕種 印度最永續村莊 從家庭開始改變保護自然環境 揮別「汙染首都」惡名 查特努加轉型 北美首個公園城市綠膿桿菌 能吃掉塑膠廢棄物葫蘆巴萃取物 除水中9成微塑膠柔韌、可分解 還能食用 真菌活纖維 合成材料取代塑膠 作者其他文章落實清潔工作 推有機耕種 印度最永續村莊 從家庭開始改變保護自然環境 揮別「汙染首都」惡名 查特努加轉型 北美首個公園城市綠膿桿菌 能吃掉塑膠廢棄物葫蘆巴萃取物 除水中9成微塑膠柔韌、可分解 還能食用 真菌活纖維 合成材料取代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