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華 北港文史漫遊

文/林彥佑 |2024.03.09
494觀看次
字級
北港民主路圓環的紀念碑,見證了十七世紀顏思齊登陸墾殖。圖/林彥佑
遠近馳名的北港朝天宮,以「三月瘋媽祖」最為人知。圖/林彥佑
建於昭和五年(一九三○年)的北港十角水塔。圖/林彥佑
北港巷弄間還看得到日式木造建築。圖/林彥佑
謙源號舊宅第的甕牆。圖/林彥佑
番仔樓為巴洛克洋樓,是北港鎮上第一座洋樓。圖/林彥佑
北港麵線糊頗具特色,白色麵條再加上蛋黃液。圖/林彥佑

文/林彥佑

對於北港,大部分的人應該都不陌生;最有名的,莫過於朝天宮,其次便是北港大橋、牛墟、麻油、花生……等。每年3月,接近媽祖生日,更是北港鎮最熱鬧的時候,尤其在3/23的媽祖生日,更把北港一帶擠得水洩不通。

開發甚早曾歷經繁華

年輕一代可能不知:雲林「北港」舊名「笨港」,更大的範圍來說,如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的古名,也叫做「笨港」。

而一般人常聽到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對在地的笨港人而言,則認為其實應該是:「一府、二笨、三艋舺」才更貼切事實。然而,時過境遷,如今在笨港一帶,也只留下北港溪,再也看不出早年繁華的河景了。

農業大縣也是產糖區

我沿著一小段的北港溪畔行走著。向晚時分,徐風吹來,很是舒服。其中有一小段,可以看到舊鐵道,這段鐵橋原本是一座木造橋梁,是日本時期為了方便火車運輸甘蔗(從嘉義到北港糖廠),由北港製糖會社於1909年所開工興建的。

這百年間,鐵橋歷經許多風霜仍一直挺立原處,直到近年的辛樂克颱風,才將鐵橋徹底摧毀。如今走來,不免增添一番思古幽情。

到了北港,絕對少不了到朝天宮敬香了。由於旅遊時節適逢疫情緊張,當時遊客並不多,也真實看到小鎮清幽的一面。

一磚一瓦訴說舊時情

朝天宮前不遠處,可以看到老街鋪設的甓磚,那是中式建築的地基或壁體。北港今仍保存著不少老屋,最有特色的便是巴洛克式建築,其中有一棟,紅白相間,是日治時期的工商銀行北港支行,就位於朝天宮一旁。建築色澤和總統府不相上下,佇立在北港街道上,著實醒目。

北港老街、巷弄的許多老牆上,也都留有藝陣戲曲圖,像是跳加官、白蛇傳、老鼠娶親等,當然更少不了和媽祖相關的壁畫。老街上還有一個極有特色的甕牆,是清朝商行「謙源號」舊宅第的建築。

燕子樓乳燕不時穿梭

中山路上還有一棟和春燕子樓,樓下為商家,樓面除了有浮雕「飛燕還巢」的圖案,樓房本身的屋簷也確實常有燕子築巢,終年燕兒飛翔穿梭;更特別的是,這棟建築是北港首富王雙的兒子所興建,也曾享有「北港第一高樓」的美譽呢。

北港鎮郊還有一個水道頭文化園區,為日治時期的自來水廠,現今規畫為休憩公園,最有特色的,便是十角狀造型的水塔。另外有一條「暗街」,也就是今日的安和街,其形成之源由和鹿港不見天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先人開台為漢人開路

此外,還有一個極具歷史特色的「顏思齊先生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此碑位於民主路圓環,地標明確,這也是北港首開先民墾拓台灣的見證。回溯到17世紀時,漳州人顏思齊率眾登陸北港築寨屯田,使得當時北港成為大量漢人遷移台灣的先驅之地。

所以,北港真正的開拓史,應當可以從當時開始談起。而北港旁邊的水林鄉,也有顏思齊故事館、開台第一庄的意象,都見證了豐厚的歷史。

小吃極富有地方特色

北港小吃深得我心。這裡的小吃,物美價廉,又極具特色。當天,我品嘗了一碗麵線糊,和他地不同,色澤是白色的,再打進蛋黃液攪拌,由於麵線湯頭的熱度極高,所以蛋黃熟成略微固體,再加上肉燥,味道絕美。

北港不少地方都販賣大餅,每一家的口味也不盡相同;走在北港老街上,時時飄著麻油香、花生香,在地也研發了不少的土特產品。其餘如圓仔湯、鴨肉飯、油飯、煎盤粿,也都值得品嘗。

牛墟以另類形式重生

其實我最想看到的,是充滿傳統畫面的牛墟。儘管現在在地圖上,仍舊可以看到牛墟市集的位置,但早已看不見半世紀前牛隻買賣的盛況了。如今只有每逢「三六九趕市集」(即國曆日期的尾數為3、6、9的日子),才看得見。

進入工商業社會,牛隻買賣也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反而是賣魚、賣肉、賣小雞、賣蛇、賣古玩、賣五金、賣農具,還有一些零嘴、蔬菜……等,這樣的組合市集,其實也成了有趣的熱鬧畫面。

對於經常搭火車、徒步旅行的我而言,北港是一個沒有火車站的地方,再加上不常在雲林踏訪,對於北港,自然而然就有一層陌生感與神祕感;如今按圖索驥之後,才發現它靜靜地座落於農業大縣裡,沒有什麼特別的現代造景、時尚流行,只是隨著時光靜悄悄地躺在北港溪旁,守護著台灣,也帶著台灣子民,走過數百年的時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