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師生爬梳在地發展紋理,發展《回望.高雄一業》述說小市民故事。圖/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什麼是高雄的人文故事?高雄市隨著時代的更迭,很多傳統產業逐漸走入歷史,中山大學一門「為你寫一首歌仔:戲曲創作與生命故事」課程,同學透過資料搜集與訪談,發掘在地職人的故事,並撰寫《回望.高雄一業》。
中山大學所在的鼓山、鹽埕區臨高雄港,過去以漁業、金融、貿易、銀樓、竹編等產業為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不少產業式微,僅存的業者幾成了「國寶」,他們辛苦的延續經營命脈,但是迴響有限。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林芷瑩開設「為你寫一首歌仔:戲曲創作與生命故事」課程,帶領學生搜集資料並訪談長輩,了解城市的職人故事,從「人物生命歷程」譜出「在地發展紋理」。
《回望.高雄一業》成果發表,同學探索在地產業故事,也深入訪談職人的從業心路歷程,將鮮為人知的高雄過去,結合人的情感故事,見證高雄在地百工職涯。
中文系大四生劉融以〈在浪花的時代,做一個開朗的人〉為題,講述渡海來台94歲退役海軍尼那松的故事,他分享及對照高雄的蛻變。應用數學系四年級的陳建良與張家綸訪問位於鼓山哈瑪星,傳承已有40年的「阿足姨」小吃店,文章以〈飄香〉講述老闆從往返小琉球與台灣本島,到創立小吃店的辛苦歲月,尤其阿足姨的拿手美味是他們求學階段最難忘的餐盤美食。還有同學走訪市場,將海味融合人情味,呈現台灣底層最美的風景。
作者方如瑩以「市場故事」為靈感述說著「每個攤販都是一本書」,看到底層民眾努力、堅持、生活點滴讓市場成為一個情感匯聚的地點,人們在這裡找到的不僅是生計,還有溫暖與共鳴。
同學經過數月的訪談及整理,並為「為你寫一首歌仔:戲曲創作與生命故事」課程發表成果,除了探索社區及百工職人,並從中勾勒土地變遷的脈絡,對照高雄今昔風貌,成為一本《回望.高雄一業》。